知識體系
? ? ? 知識的定義來自于柏拉圖:一條陳述能稱得上是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它一定是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是被人們相信的,這也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分標準。由此看來,知識有標準的。比如,我們可以明確地說出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
? ? ? 知識體系:是無數個關聯的標準知識的集合。
? ? ? 比如作為天文學家等科學家必須掌握“ 宇宙”這個知識體系,包括牛頓定律、天體力學、大爆炸理論、相對論理論、數學等等知識,而這每一個知識,你即可以說它是知識也可以是一個知識體系,比如天體力學也包括攝動理論、數值方法、定性理論、天文動力學、 天體形狀與自轉理論、 多體問題(其內有二體問題)等,? 迄今三百多年歷史,也有其定義、代表人物的變化。
? ? ? 知識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實、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它可以是關于理論的,也可以是關于實踐的。知識體系更是如此,更加飽滿和綜合。
一丶什么是知識體系?
? ? ? 知識體系本身就存在,不同的領域專家把他總結出來,體系已經足夠完善。但知識和真理一樣是相對客觀的,不存在任何絕對完善的知識,一切都是需要人們發現并驗證。人類沒有發現驗證的“知識”尚且不叫知識。知識體系是基于人而存在的,別人總結的是別人的,你吸收得到的知識體系才是你自己的。
紅綠藍分別代表不同人的知識體系;黑色圓代表知識本身的知識體系。
? ? ? 知識體系包括人的知識體系以及這個人知識體系里知識本身的體系。知識本身的體系是相對存在的。一個知識點,從全人類來看,可能從A到X都能發現并驗證,但有的人可能只知道A到C,有的人可能只知道C到G,人的知識是殘缺的、不完整的。
? ? 1.知識本身的知識體系:即知識點的定義、構成、條件、背景、歷史、用途、功能方向、外延等等知識組合。一個知識,也可以看做其有一個知識體系。它是無限的、變化的、復雜的。需要各個領域的人類來共同發現和驗證。
? ? ? 2.個人的知識體系:即一個人基于自己的基因和背景下從自己的興趣、需求、特長出發而擁有的認知、經驗、能力等等綜合的智慧。這是私人的、可控的。也決定每個人的差距和與眾不同。
一個是知識本身體系的面貌呈現,一個是人的知識體系構建軌跡,均是點線面的邏輯。
? ? ? 知識結構特征(有效性):關聯
1、人類知識存儲和計算機存儲的不同點
? ? ? 收納箱貼上標簽,甚至貼上編號,把常用的物品放在最外面,少用的放在最里面、最下面。我們把這種整理方法稱之為計算機存儲算法的優化。收納箱數量增多,收納盒之間彼此沒有聯系,沒有關聯,也給尋找合適的物品帶來了問題。計算機在信息索檢、算法上效率無匹,但在創新、思維上低能。
2.有效結構
知識孤立起來,沒有建立連接,大腦的遺忘機制就采取措施:知識點隱藏(抹去)。一一為了適應生存的進化(如手機內存)。? 這種機制是區分存儲知識(信息) 有用的標準之一:讀取知識點的激活次數,與其它知識點的連接強度。
? ? ? 因此,有效知識結構是網狀,而不是點狀。互相鏈接,無邊無際。
3.三維立體網狀(高效)
深度(Z).相關性(橫向x).抽象與運用(縱向y).三維座標
(1)深度一一知識的背景
(2)橫向一一知識的相關性
(3)縱向一一知識的抽象與打破常規運用
(4)讓每個知識點連接起來
? ? 三維構建的知識點仍然是孤島,沒有與其它知識點產生聯系。
上例重點在于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延展。孤立知識點聯系形成通路,大腦才能更有效地引用知識,并且不斷強化。
二、人與知識體系的關系
1.相互限制
? ? ? 知識本身的體系是人類所共有的,認知程度由人類共同智慧所決定。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經驗總結。所以知識本身整體上會有其界限和指標,即公認的結論,可以說是相對客觀存在的。(為什么古代發明不了電腦,如今可以研究人工智能的原因。)
? ? 人類智力水平、體能、心智各方面有限.每個人的先天基因早已確定,周遭的環境不定,自有的體能、技能不一,所獲得的知識也不一樣。所以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無法打破紀錄,無法突破經驗。
? ? ? 另外,一個人的知識體量很難突破現有人類的總知識體量。
? ? ? 按規矩辦事,依舊是現代社會的行為準則。當然這也是為了規避風險,避免錯誤。這就造成了大多數人會在人類已有的知識范圍內(或在自己接觸的知識范圍內)行動。
比如,你堅持用進化論來推導生命的誕生。
? ? ? 這樣的結果,就是直接導致知識本身無法更新進步,于是互相限制。
2.相互促進
? ? ? 但經驗不一定是結論,結論不一定是定論,規律不一定是定律,定律不一定是真理甚至連真理在時間的推移下都不一定是“ 真理”。比如地心說、日心說。 知識本身的知識體系,會不斷演進,因為有人的參與,深度會越來越深,極限會被挑戰。
3.人的重要性(主觀能動性)
? ? ? 知識本身的知識體系的極限會被挑戰是因為人的參與。人的復雜性、多元化、個性化,理智和情感。
? ? ? 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出身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 經歷的事情、 看過的風景、遇到的人不同,所以對待自己、對待事情的態度和應對方式不同。環境、習慣會影響認知,而認知又會改變習慣和環境,互相融合,于是出現人的復雜個性,即每個人的興趣、需求、特長都不一樣,不僅范圍不一樣,深度也會不一樣。
? ? ? 再加上,這不同的個性,在世界范圍內社會的分工協作中,參與到不同行業領域職業崗位,而讓世界變得更加多元和豐富。多元和豐富就意味著可能性的增加,于是,這其中打破紀錄、挑戰極限的可能概率雖低,但一定會出現。接著,歷史在某個時刻因為某些天才而改寫。
三、為什么要構建知識體系
1.為了生存
? ? ? “你們再這樣下去的話, 就一輩子被人騙。這個社會有規則的,不能超越這種規則生活,但是,這個所謂的規則,全都是頭腦好的人制定的。”“這些規則,都只是那些頭腦好的人為了自己方便而制定的。反過來,要是不方便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就巧妙的隱瞞著。但是,即使是遵守規則的人之中也有聰明的家伙,巧妙利用這些規則,比如說稅金、養老金,保險醫療制度等福利體系,全都是頭腦好的人故意弄的很難明白。設下的從什么都不想知道的頭腦不好的人那里大撈鈔票的圈套”“這就是現在社會的體系”——《龍櫻》
知識體系的構建廣度決定著選擇權。越廣,選擇余地越多,選擇時可做比較。
知識體系的構建深度也決定著選擇權;越深,選擇權越大,自己擁有主動權。
2.為了生活
? ? ? “在每個時刻, 所有節點有同樣的機會被連接,結果導致那些先加入的節點擁有明顯的優勢。”“因為這樣的節點擁有最長的時間來收集鏈接。”——《鏈接》
構建知識體系的時間決定著選擇權。越早,可供選擇的多,被選擇的可能性也越大。
構建知識體系的質量決定著選擇權。越高,選擇權越大,被選擇的可能性也越大。
3.為了人生
? ? ? 真實網絡由兩個定律支配著:生長機制和偏好連接。每個網絡都是從一個小的核開始,通過添加新的節點而增長。然后,這些新節點在決定連向哪里時,會傾向選擇那些擁有更多鏈接的節點。——《鏈接》
你所構建的知識體系可以讓你擁有決定自己人生方向的選擇權。
你所構建的知識體系決定了自己是誰,是與眾不同的,不可替代的。
事實上,構建知識體系意味著將自己的知識體系明確化,并不斷強化,從而讓自己了解自己,相信自己,明白自己,明確后續的方向和選擇,讓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和行動。
總的來說,你的知識體系決定了你的人生。
四、知識體系的自然演化
? ? ?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有它自然的演化過程智慧也是人類綿綿不斷的歷史結晶。而我們每個人即便不去主動構建知識體系,也會漸漸過濾、沉淀、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不過肯定會相對無序、混亂。
1.演化過程
?? 閱歷
每個人都有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走過的風景,遇見的人,上過的網站,和人討論的問題,自己思考的人生,經過的故事等等這些就是閱歷。它包括信息和數據或者現成的知識。
?? 認識
僅僅是有閱歷,但若沒有將注意力集中在曾經看過的書或者遇見的人上,也不算對這些知識有認識,沒有記憶,沒有經驗。你只有注意到這個知識,在乎它、關注它,你才算認識它。
?? 認知
如果你注意到這個知識,并繼續了解它,且付諸于實踐然后驗證它,你才會深刻理解它最后真正同意、認可它,并一直作為準則指導自己的行為。 這就是“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的關鍵性答案。
?? 智慧
嚴格來說,智慧是由智力體系、知識體系、方法與技能體系、非智力體系、觀念與思想體系、審美與評價體系等構成的。你只有在真正擁有了一定的知識體系后,并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模式,創新思想,才會創造智慧。
2.演化阻礙
(1)知識本身非體系化
? ? 信息太多。巴拉巴西在2003年《鏈接》中預測十年后,網絡信息將達到10的18次方字節,這些信息會以多種格式在全球傳播。知識的體量則日益增長,體系需要人們逐漸發現并建立,提取其中的知識、去除無意義的碎片信息。
? ? ? 信息復雜。以短微博、文章、圖片、書籍等多種載體和形式出現,讓人眼花繚亂。無用、過時、錯誤、有害的信息擾亂著我們的視線,想要獲得知識需要加以篩選和甄別另一方面,則是每一種知識的解構、建構的角度和方式不同,并不一定錯誤,就需要進行分類和明確,這對于思維混亂的人很有幫助。
? ? ? 知識更新快。即便有書籍這類型系統化的知識呈現,但知識的增長和變化已經越來越快,很多優秀知識型書籍每一次出版,會做一定更新——與時俱進的例證,或者思路的更正和優化。越來越多的作家、專家、知識創作者傾向于在網絡上進行創作,因為他們每天有新的收獲和思考,這樣便于及時更新、整理、優化。而我們作為知識獲取者更應該保持持續更新知識的態度和方式。
關鍵:如何把無序的信息轉化為有序的知識
(2)知識獲取非連續性
? ? ? 由于我們獲取知識的來源不同、每天接收的知識不同,接收知識的時間順序和分配也不同,知識的層級更不提,導致一個一個知識是無序的、混亂的,知識和記憶并不會自動歸納、梳理、總結,你必須有意識地強化記憶,讓這些記憶產生聯系。這也是我們經常聽到“好記性不如一個爛筆頭”“寫日記是一個好習慣”“睡前回顧今天的事情”這些建議的原因。所以,我們必須借助工具和習慣才能讓自己逐步建立知識體系。
(3)知識消化非系統化
? ? ? 由于每個人的基因不同,智力不同,腦容量不同,大腦偏好不同,所以能吸收的知識也不同;每個人的出身背景和環境不同,獲得知識的機會也大相徑庭,有人一輩子上不了學,有人可以當一輩子學生。再加上命運和巧合的安排,接觸知識的質量、大小、多少完全不同。這些便是閱歷。
? ? ? 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力不同,用在知識上的時間不同,對待知識的耐心和毅力也不同,構建知識體系的態度和方法不盡相同。很多人用在吸收知識的時間并不多,或者很零散,早起刷個朋友圈,上廁所時看篇文章 ?很難專心像上學時一樣,專門花一個小時來記憶、學習、研究、理解一個知識。但這是認識、認知的關鍵過程。
? ? ? 方法不系統,工具散亂。幾乎沒有一個明確讓你構建知識體系的工具。很多互聯網產品頂多會有收藏、分類、筆記這樣的存儲工具,但真正明白其價值的人很少,大多是先收藏留著后續看,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實際上,知識的來源載體是多樣化的,所以單純地構建某一個載體形式的知識并非長久之計。
? ? ? 綜合來說,知識體系本身的演化過程隨機性大,具有較大復雜性。所以需要系統、完善的方法和工具來幫助解決這些阻礙,讓知識的吸收和運營更加節約有效。
? ? ? 這也就是為什么,每個人的境界不同;每個人的格局不同。即便智慧,也會有不同的領域,也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大小。
五、如何構建知識體系
1.系統法,就是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按照一個完整的體系來整理知識的思維方法。例如,我們圍繞著一個主題來搜集相關的資料,就是系統法的應用。按照一定的要求,把那些零散而不統一的材料組織起來,以一條中心來構建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就能把知識整理成較為一種系統的門類。哲學家能夠從一點水悟出世界變化,科學家能從中測量出水的純凈度,然后分別以此歸類到各自的門派之中。我們對于知識的積累,可以做到這樣。2.網狀法,就是把學到的知識進行整理,使它們形成有邏輯順序、結構清晰的知識體系。通常我們讀一本書的時候,每一本書都有自身的邏輯體系。只要我們按照這個邏輯框架,簡化書中的內容,把重點組合起來,抽取概念或原理,就可以清晰看到這個體系。我們常用的學習工具,如思維導圖,就是利用這一點來幫助我們梳理掌握知識。3.移植法,就是把學到的知識,用一種科學的方式,應用到其他類似的范疇上面,來理解或解決其他領域的事情。如孫子兵法本是戰爭的指導法則,但我們用在商業競爭上,就是知識的移植運用。化學反應本是化學實驗中的一種常見現象,用在人與人之間相處時擦出的火化,也是概念移植的運用。很多時候,本專業的知識,其用途不一定局限應用在專業上面,也可以擴展應用到其他范圍上。只要我們善于發現不同研究對象或問題的共同點跟類似點,就能夠運用這種方法幫助我們理解問題,甚至解決問題。
? ? ? 在實際操作上,我們可以交叉運用上面這三種方法來積累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我們就能夠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合理知識結構。
構建原則:要做到系統化、流程化、可視化三點。
構建方法:這也是從道、法、術、器、勢的角度去全面解決問題。
1.系統化(道·法·勢)
? ? ? 通過系統地規定,明確方向、準則來建立知識消化系統,保證構建過程處于正常的軌道,并不斷前進。? (確定理念、方向即是道;掌握規律、準則既是法;順應趨勢、自然既是勢。)
?(1)前提:人生方向
? ? ? 是要走廣度路線,還是走深度路線?深度路線走哪一個領域?選什么專業?做什么工作?這是很多人人一生一直都要面臨的問題,在最開始也要選好方向,面臨十字路時也要明確方向,遇到阻礙時要堅定方向。人生方向決定我們是誰。(方向不對,再努力也是白費。)
? ? ? 假如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建議在學習的基礎上先勇敢選擇一個方向,時間會證明一切。錯了就換,對了就繼續。千萬不能不選,否則就是默認繼續當前混沌的狀態,得不償失。
?(2)基礎:興趣、需求、特長
? ? ? 對于每個人來說,為什么構建知識體系會有各自的答案,構建怎樣的知識體系也一樣。但必須從自身的興趣、需求、特長出發這樣你才會有自驅動力去做這件事,或者有壓力去持續構建。明白自己的長處和短板,對于構建過程有很大幫助。
?(3)原則:主題、相關、自然
? ? ? 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喜歡、需要什么主題,就去不斷深挖。只有主題縱深,你才會分辨出好壞,知識體系才會快速建立。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結果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 ? ? 但也不建議一根筋一直扎在某個細分領域,還是需要偶爾抬頭看看周圍的世界,或者和當前領域相關的范圍,或許對已有的知識體系有幫助。比如你是做產品工作,用戶體驗尤其重要,研究下心理學和傳播學,對產品工作幫助也挺大。原則上還是要以一定的知識為中心(跳轉到無關及時收住)。
? ? ? 大自然的力量分為引力和精神力。引力即是物體之間加速靠近的趨勢和吸引力,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可能只是暫時)。精神力是指生物體腦組織所釋放的一種不可見的力量,包括:知、情、意。這個我們可以控制所以,身體很重要,心情也很重要。為了研究,不吃不喝,也是不行的;為了得到某些知識,而讓自己情緒失控,也是得不償失。有很多不可抗力,我們無法擊退,還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比如,很多人就是顏值高,能夠憑此獲得更多的相關信息,而你卻不能這要坦然面對;有些人天生右腦發達,建議順勢而為。很多特長或者優勢也是在持續的鍛煉和強化過程中建立的。
?(4)方法:學習、選擇、分享、實踐
? ? ? 學無止境,永遠要保持學習態度。知識沒有終點,知識體系亦是。好奇、發問、敬畏是學習的基礎。好奇的刨根問底決定了你的深度和格局——對一件事情,多數人只停留在“這件事很奇怪或者好有意思”這個淺層的表象;而少數人會去主動探索背后的為什么、怎么樣,過去和未來,本質和邏輯,對我意味著什么。
? ? ? 敢于選擇,嘗試,試錯,擴展。如果不做選擇,相當于默認延續當前的狀態和選擇很多時候,在構建的過程可能會想不通或者有難題,建議走出去,和其他人聊聊,換個思路或者吸收一下新想法;或者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梳理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并在行動實踐后得出的結論,做出預判、明確方向。
2.流程化(術)
? ? ? 通過明確的步驟、流程,讓構建過程有跡可循,有路可走,達到步步為營,一步一個腳印的效果。流程明確可以解決知識本身非體系化的問題。 ( 運用正確的方法、具體的方式即是術。)
(1)獲取
將外部信息吸收到內部的步驟。獲取的信息很多很雜。可能是主動搜索、查詢、發現的也可能是被動推薦的。總之,大量的信息和知識來到你的面前,但是會有新的。
?(2)篩選
需要基于興趣、需求、特長來確定吸收知識的方向,方向拆解下來就是一個個主題。接著根據主題進行分類,明確哪些信息和知識屬于同類的,準備把它們放在一起。相當于給它一個位置,一個定位,明確到底有什么用,用在哪些方面。
學習和整合資料的過程就是要進一步把資料讀少,在讀和學的過程中不斷的剔除掉垃圾和無價值的資料。資料的分類管理是第一步,但遠遠不夠,做第二次過濾需要對每個資料都進行泛讀,通過泛讀對資料的價值和優先級進行排序,以確定后期學習的計劃和學習的重點。(知識在經過長時間的推移和傳遞者有意識的增減會帶來誤解和不必要的麻煩;? 自己要養成對知識的鑒別能力,追根溯源才能得出最終的結果。)
?(3)儲存
我們需要找到工具,將吸收、篩選后的知識和信息進行記錄和儲存。比如我看過哪些書,我看完這本書后哪段文字需要特別截圖保存。好記性不如一個爛筆頭,很多記憶是需要強化的,知識也是需要不斷溫習的。
?(4)整理
儲存的過程中要明確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知識屬于初級或高級的,哪些知識已經過時了,哪些要進行及時更新。認真整理,發現好的就深入研究,做筆記。不斷優化已有的知識體系,并嘗試著總結固化現有的知識。這叫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5)分享
這個時候,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模式和知識體系,但到底對實踐和現實有沒有用,可以通過分享來提前規避問題,在行動之前以小代價和低門檻驗證自己的知識。即內化的知識與外部產生聯系,交流,發現并及時完善。
?(6)應用
將理論驗證的知識進行實際運用,從而真正對我們的生存、生活、人生帶來改變。往往很多實踐中要么會驗證知識的正確性,要么會驗證知識的不完整性。這也是我們修復知識體系或對已有知識體系進行創新的絕佳好機會。
?(7)創造
當我們具備了理論基礎和現實支持后,我們的思想逐漸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掌握的知識體系將會自生長,于是出現不可思議的化學反應。小說、藝術品、新產品、新技術等等發明、創造往往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橫空出世的。
? ? ? 知識體系的宏觀流程如上,但實際運用中是循環往復,不斷構建、變化甚至坍塌,然后再建構甚至重構......但請記住自己的方向。
3.可視化(器)
? ? ? 通過文字、工具記錄梳理 —— 可視化來達到明確、強化、優化知識體系的目的,同樣解決知識獲取非連續性問題。(運用最佳的工具和載體即是器。)
? ? ? 由于每個人的所在領域不同,應用和創造的過程不一,所以可視化工具針對的流程主要在獲取、篩選、儲存、整理、分享這五個步驟。
主流的網絡工具:
?(1)獲取工具
知乎、豆瓣、果殼、頭條、微博、微信等幾乎所有的網絡工具
?(2)篩選工具
百度搜索、谷歌搜索、搜狗搜索等;豆瓣標簽、百度詞條類目、亞馬遜智能推薦系統;
?(3)儲存工具
知乎有收藏夾、豆瓣收藏書籍(已讀、想讀、在讀),涂書筆記、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等等;
?(4)整理工具
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可以將文字、圖片進行保存,并不斷整理更新;
?(5)分享工具
微信朋友圈可以分享文章;簡書、頭條號、微博頭條可以站內、站外分享;印象筆記和有道云筆記相對封閉,更多地是在站外分享;
?(6)創造工具
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微信公眾號、頭條號、微博頭條、簡書等等可以寫作、創作。
六、構建工具
? ? ? 知識體系作為一個多元化、系統化的存在,意味著其包容性更強,凡是和知識相關的,尤其是書籍、電影、文章、問答、課程等,都應列入該知識體系。而網絡本身已經具備知識數據庫這樣的無限資源,構建工具完全可以將之鏈接起來,以方便用戶隨時調取,不必再重復搜集和整理。
? ? ? 比如,要了解二次元這個知識點,相關的書籍、電影、文章、問答、課程都應是知識的來源,你只需要一個鏈接去查看,而非自行去組織。豆瓣的豆列在一定意義上表明了這個方向,即在一個主題下,將書籍、電影、音樂進行專輯呈列,既鏈接了已有的數據庫,也給了用戶構建權。
? ? ? 有明確構建知識體系的工具其實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思維導圖。這一類工具,在搭建知識框架、結構,呈現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系、表達知識體系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其作為知識體系的枝干尚可,要想完整呈現整個知識體系,亟需相關細枝末節的功能即鏈接已有數據庫。人們在知道了關鍵詞或主題后,還是需要有詳細記錄和信息的。
構建知識體系工具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可視化人的大腦。并通過網絡技術鏈接所有知識數據庫,系統地幫助人獲取、篩選、儲存、整理知識,當然整個構建過程都離不開人本身。
首先要解決的是獲取的問題。我們知道,我們每個人的知識來源主要是下面三類:
一、公共知識,包括圖書館、亞馬遜/豆瓣/IMDb等網絡數據庫、維基/百度百科,公共可查詢網頁、資料等。
二、他人知識,而且是自己可接觸的人。以前必須是線下面對面,通過授課、交流等方式;現在通過網絡,通過分享互動,人人都是傳播知識的渠道。
三、自己的知識,就是自己記憶、消化的知識可產生新的知識——內化和外化的結果,這一步非常關鍵。
知識體系構建工具應該具備以下條件:
一、為用戶提供現存已有的公共知識數據庫,方便用戶獲取、鏈接;
二、創造一個分享交流的環境,讓用戶在與他人接觸當中獲得知識;
三、為用戶提供儲存、整理、創造知識的工具,幫助用戶發揮價值。
構建知識體系的關鍵前提是獲取知識,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就是閱讀書籍,不管是紙質版還是電子版,只要你是閱讀系統地、優秀的書籍,或多或少對你都有幫助。也就是在鏈接人和知識之前,首先鏈接人和書籍。
知識體系的可視化,關鍵在于讓構建者邏輯明確、條理清晰,方能幫助其不受挫、不厭煩的繼續下去。所以構建知識體系工具應該明確信息的組織方式,以用戶為中心,先是用戶的主題,接著才是書籍、文字、圖片這些載體。
七、深度構建
個人知識管理的層次:
? ? 1.從資料收集開始形成個人知識庫,
? ? 2.根據自我的目標形成知識地圖,
? ? 3.從知識到技能到方法論和模式不斷的進行轉換和升華。
簡單談談IP
? ? ? IP作為知識產權類虛擬或現實物品,現在它又變成了一種現象,集文學、漫畫、動畫、電視、電影、周邊等多種可能性的文化存在。你可以說,紅樓夢這本書是一個IP,孫悟空這個虛擬人物是個IP,傅園慧這個運動員是個IP.....自帶流量和光環。IP就是你能占據某些關鍵詞的制高點,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美還是丑的。只要是“最”、第一,你就可以成為IP。所以,鳳姐可以成為奇葩界IP,奧運冠軍可成為IP。但文無第一,每個人審美不一樣,所以文藝界IP數不勝數。那些和別人一樣拼臉、露胸、說段子的不具備不可替代性的主播,充其量只能算網紅,因為其只能在特定領域里發揮作用,只能吸引部分人;要想跨領域,就需要符合公認的標準,即在才能和體能方面有卓越的作為。
IP類似品牌,IP是有個性的,IP是有關鍵詞的,IP是擁有制高點的,IP是跨時空的,IP是自帶黑洞的。但一旦這種制高點或個性被人模仿甚至超越,就很容易被人遺忘。
知識體系和IP如出一轍,如果你掌握的知識體系越深,則價值越大。如果你在天文學領域成為NO.1,則會有很多追隨者,若你還愿意分享,必成天文學界網紅。
一旦你深耕于某個領域或某個方面,尤其是系統有效的方式下深耕你的知識體系,你將不斷獲得智慧,自動成為該領域或方面的內容生成者,然后各種領域便成為你的工具、載體和渠道,你將成為IP無疑。
不過,你也可以選擇不成為業界專家式的人物,只要你在某個小圈子或小范圍成為一個有個性的人或者掌握制高點,你也可以成為這個圈子的IP,否則,你將成為透明人、容易被忽視的人。
? ? 每個人每天同樣是24小時,怎么用,怎么分配,決定了你的閱歷。追求廣度和追求深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很多說自己愛好廣泛、什么都行的人,實際上并沒有什么拿手的絕活。但這并不代表,追求廣度的人是選擇錯誤的。比如,有些人是適應能力極強,有些人則是在諸多事物中掌握了基本的規律一一這也是一種智慧。
? ? ? 更看重于深度,深度也意味著專注、專業,極易形成壁壘,他人很難超越。好比最開始所舉的例子,假如你掌握了黑洞,你就擁有選擇權和主動權,你越會吸引更多的人和知識、財富和幸福,甚至任何你想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是,你越能深刻感到自己生命的存在和獨特。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為IP潛質,只看你構建的知識體系是否足夠深刻,挖的夠不夠深,是否集中精力在挖,是否已經掌握了黑洞。
一個側面的例子:歷史上,秦國正是因為實行“商鞅變法”而變成集權強國,其他的國家都是“分封諸侯”,自然被一一擊破。
? ? ? 正因如此,建議在構建知識體系上傾向于構建深度知識體系。而那些興趣廣泛、多才多藝的人,他們構建了廣度知識體系,從而讓全世界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