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中度囤積癥患者,喜歡囤積很多東西:
囤積的東西諸如商場購物袋,鞋盒,各類筆記本,筆、衣服、書、紙巾、洗滌用品,以及很多將來可能會用到的東西 ( 如掛鉤)
電子的就不必說了,電子郵件,照片,視頻,收藏的各類文章,信息等,塞滿了我的電腦和各類網盤。
很不幸,家人也是囤積癥患者,婆婆,老公,孩子,囤積的種類和程度各有不同
所以家里經常就是這樣的狀態
哪哪都是東西,物滿為患,輕易不敢讓別人到家里來玩。
東西太多,多大的房間都不夠住,六年前為了出生的孩子從大一居改為三居室,好像只精簡了那么一陣,很快家里的各處都被塞得滿滿的。
好像很多東西都有收藏過,但是用時卻永遠也找不到,最后還是重新購買作罷。
每次去超市,我們是那種能把購物車堆得滿滿的那一個類型。
買的食物或者蔬菜,經常因為堆在冰箱里忘了吃而過期,只好扔掉,浪費之極。
之所以說自己是中度不是重度,因為自己還有些許清醒的認識,會定期剎車,節制自己購買或者囤積的欲望,還沒有到無藥可救。
特意百度了解了一下囤積癥
心理學教授蘭德·弗羅斯特和社會工作學院教授蓋爾·斯泰吉蒂在《物品:強迫性囤積和物品的意義》中剖析了囤積癥這一普遍現象,很多人以為囤積者懶惰或不講衛生。其實問題要復雜得多。
囤積癥患者有如下表現:
他們無法有效率地處理信息。他們知道自己有囤積物品的毛病,但聲稱自己只是沒時間去處理它們。實際情況是,由于他們處理信息的過程,他們要花很多時間決定是否扔掉某件東西,所以導致他們跟不上物品積壓的速度。
是的,這也就是我的表現,以衣服為例,我還有15年前的衣服現在還能找到,而且還依然可以穿(體重15年基本沒有大變,上下一直在10斤左右浮動,說出來有些拉仇恨哈),雖然不是衣服的剁手黨,但是每年只進不出的速度依然還是讓我的衣服堆積如山,而且非常不愿意花時間去面對它們,去決定是否扔掉,又不是破了,不能穿,所以經常幻想著這個場合或者那個場合會穿,這樣物品就在不停地積壓。
囤積者通常具有處理信息方面的障礙,很難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而不被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囤積者則很難加以分類。他們好像是按照視覺和空間來組織生活的。囤積者記住的是上次在哪兒看到一件東西。依賴分類體系的人只需要記住某一類東西放在何處。對囤積者來說,當物品很多時找東西就非常困難。
這也是我的問題,我經常在分類上糾結,所以同一類的東西經常會分類在不同的地方,并且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分類的問題
囤積者在得到某種東西時,只考慮擁有眼前的這種東西會多么美妙,以至于忘記他們沒錢買或沒地方放。當要丟棄時,他們只想著他們將失去什么,不會想到丟掉之后會帶來什么好處。
這個,我想,很多人都有吧,只管買買買,買買買的美妙感受難以抗拒,哪管是否有地方放。
我從去年開啟了囤積癥的自救之路
1. 我從下面這些導師中汲取營養,思考我的囤積癥和治療之路
近藤麻理惠 《怦然心動人生整理魔法1-3》
山下英子《斷舍離》
弗格斯《極簡藝術》
舛田光洋《掃除力》
還參加了整理術的微課“袁智楠的人生整理術”
2. 正視自己,面對自己的需求
于我而言,是幼時物質的匱乏,食物,書籍以及衣物的需求無法得到基本的滿足,成年后,當自己有了能力,就通過囤積兒時不能實現的物質讓自己滿足,明白自己的不安出處,對于物品的需求開始變得大為減少。
3 斷舍離,怦然心動的整理目的是什么?
實踐斷舍離,不是整理房間或者收拾房間,也不是走向買買買的反面,變成扔扔扔,而是舍棄自己不需要的,無法帶給自己美好感覺的事物,讓自己喜歡的和需要的事物充盈著自己,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快樂,簡單,幸福。
4 我實踐了什么?
衣物斷舍離,對2/3的衣物說再見,鄭重告別,通過捐贈,朋友贈與,直接放在衣物回收箱的方式處理了大部分,雖然剩下的依然不少,不過我可以在一年后再開啟一輪斷舍離。斷舍離后,將其他剩余的歸類放置,具體的方式方法可以按照書中,有很多實用的方法,還有嗶哩嗶哩上也可以搜到近藤麻理惠的一個個案完整整理視頻。
為孩子整理出了他獨立的房間,所有學習用品、玩具、書籍等都歸類放置,讓他為自己的房間做主,同時定期將不適合玩的玩具和書整理送給其他的比較小的小朋友。
將其他的書籍 舍棄了1/5(這個比較難,還需要進一步思考自己和家人的需求)
5 讓自己和家人養成隨手歸類放回原位的習慣
這個習慣依然在學習和建立中,由于目前2/3的東西基本都有明確的位置,所以現在找東西比以前減少了不少時間。
學習知識管理,信息處理,讓自己不再被信息垃圾覆蓋,整理并收存 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囤積癥的自救之路不是一蹴而就,我依然在摸索中,當中反反復復,但是我相信通過不斷地努力和改進,我會遇到更好的自己,更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