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達芬奇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不僅繪畫了得,他還獨創了“達芬奇睡眠法”:
每四小時睡15到20分鐘,這樣一天下來只睡兩小時左右,然后把時間都用來從事于創作,但依然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后來有人為了驗證這個方法的可行性,也曾嘗試了長達2年的時間,并表示達芬奇睡眠法確實可行,且沒有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但最終他依舊放棄了,問其原因,則幽默地表示:我實在沒有達芬奇那么多才多藝,每天多出來這么多時間,我不知道要干什么。
所以你看,經過可以訓練,連作息時間都可以改變。
你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
逢節假日必睡懶覺,沒有上班的約束,直接睡到自然醒。也嘗試過要早起,但堅持不到兩天就放棄了,好像睡懶覺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習慣是有回路的,它包括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三個部分。其中節假日沒有上班的約束,就是暗示,也就是習慣引發的條件;慣常行為就是習慣,也就是我們說的睡懶覺;而獎賞對應的就是沒有約束地睡到自然醒。
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比如睡懶覺,很多人奮斗了幾十年也沒改掉。而習慣也有一個固定形成的過程和原理,只有了解了原理,我們才能夠輕松地改變不好的習慣,重新構建新習慣。
2、
佛經上有這樣一個故事:
師傅問弟子:怎樣才能讓地里不長雜草?
弟子們想盡辦法,用手拔,鋤頭挖用火燒,第二年土地依然長出大量的雜草。
徒弟們很迷惑,問師傅:怎樣才能做到讓土地不長雜草?
師傅說很簡單:只要種上莊稼,地里就不會長雜草。
相對的要改掉壞習慣,不要想著直接去消除它,而是要想辦法,用另一個習慣去取代它。
開頭說到,有人驗證了“達芬奇睡眠法”,并持續了兩年,但最后放棄了。原因則是不知道多出來的時間應該用來干什么。
其實我們睡懶覺也是如此,我們覺得節假日沒有上班的約束,早起也不知道要干什么,因此就肆無忌憚的睡覺。
如果說每天早上制定一個很有意義的目標,比如說晨跑、讀書,或者說給家人做一頓豐富的早餐,將睡懶覺這段曾經空閑的時間填滿,也許早起的動力會更足。
徹底消除習慣是不容易的,但是想辦法替代它,或許更簡單。記住,想讓土地不長雜草,最好的方法是種莊稼。
3、
從前,有一個小和尚出家后開始學剃頭,老和尚讓他在冬瓜上練習。小和尚的刀越用越熟練,只是每次練習完剃頭后,都會將剃刀隨手插在冬瓜上。后來,小和尚在給老和尚剃頭時,剃完頭,也隨手將刀插進了老和尚的頭上。
習慣往往是無意識的。而習慣的行程過程,只是因為我們長期重復去做某一件事。那么培養新習慣,也是如此,只要刻意練習,不斷重復做某事,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習慣。
現在每天早上6:30會發布晨讀,而且當天在七點前留言上墻,并且直到第二天6點時排名前三,則可以獲得紙質書一本。據說,很多晨讀伙伴都因這個獎勵機制養成了早起的習慣。
開始一兩天還需要毅力,可是一周后、一個月后、三個月后,早起已經不用堅持,而自然形成了習慣。甚至有人表示,如果哪天不看晨讀或者睡懶覺都會有罪惡感。看,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水滴石穿。習慣始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長期地循環往復,便形成了一個潛意識里的習慣回路。
愿我們早晨都不長“雜草”,收獲滿滿的“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