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孩子做到的模樣,就是我們自己最好的樣子
我看到的父母
所見之一:
在培優機構的等候大廳里,等候孩子下課的家長們不是在安靜的看書、就是在瞇眼小寐、還有的在小聲說話、我則帶了電腦坐在角落寫字。
突然一聲高八度的聲音從門口傳來,是一個爸爸扯著嗓子打電話,旁若無人的在電話里談笑風聲,安靜的大廳立刻充斥著他一個人的聲音,而他亦無所覺。
接著是他帶來的小朋友,大約5歲的模樣,在只有他聲音的大廳里一陣瘋跑,自娛自樂的喊著笑著。
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這父子兩人身上的時候,父親稍停電話,認真的教育孩子:公眾場合,你安靜一些,影響到別人了。
孩子安靜一秒,繼續跑鬧。
父親教育過后,繼續大聲電話。
可見父親是知道公眾場合該有的表現的,只是他認為這是孩子該做好的事,他自己則不必了。
所見之二:
有個媽媽在機構前臺咨詢,看起來象是剛從家里出門的,沒有刻意打扮。都是做媽的人,能理解這種狀態。
只是不打扮沒關系,卻連穿著整齊也算不上--輕薄透的睡衣、沒有穿內衣,讓旁邊咨詢的其它爸爸很是尷尬。
這位媽媽可能認為,穿衣打扮是私人的事情,自己覺得舒服就好。并不以為,穿戴整齊,不讓人尷尬是與人交往的基本修養。
不認識這位媽媽的孩子,不知道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以后的審美品味以及為他人著想的修養,是否能借學校之力培養好?
所見之三:
一位爸爸為了圖方便,午飯時候直接將車停在校門口的單行道上,等著女兒出來拿盒飯。
女兒出來后,爸爸將飯從車窗遞出來,女兒隨即批評:“爸爸,這是單行道,你這樣停,會影響后面車的通行?!?/p>
爸爸說:“爸爸只停一小會兒,省得你還要走更多的路去找爸爸?!?/p>
女兒說:“我愿意走路,你不可以這樣停,快走吧快走吧?!?/p>
女兒一臉的不樂意,拎著飯盒轉身就跑了。
女兒對爸爸可能不太禮貌,應該是親人間的放肆,但我仍想為女兒點贊--在她的心里,規則大于方便。
而這恰恰是我們大人所不能做到的--大人們總以為:我只是偶爾這么做、我沒有影響別人、就算小有影響也是小事你們沒必要糾著不放、你們怎么就不能大度些……等等,縱容自己的違規。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寬以待己、嚴以待人;明明是自己違規了,卻怪別人不夠寬容。
榜樣的力量大于說教
其實父母都知道什么是正確的行為,也總以為只要告訴孩子他們就能做到,自己能不能做到就無所謂了。
而當孩子做不到的時候,他們輕則嘆息,覺得自己苦口婆心沒少說,怎么孩子就不聽話呢?
重則河東獅吼:老子和你說了多少次了,你怎么總做不到?
無論是嘆息失望、還是惱怒發火,他們都將問題指向了孩子,認為是孩子不受教,而其實是:教孩子怎么做的力量,遠沒有做給孩子看的力量大。
如以上第一個例子,父親對孩子說一百遍不要在公眾場合吵鬧喧嘩,都不如孩子看到的他的樣子記憶更深刻。
如以上第二個例子,母親不得體的儀表,將影響孩子一生的審美與品味,還有人際交往的界限。
如以上第三個例子,父親因缺失規則而帶來的便利,不知道是否會讓已經有正確規則意識的小姑娘在某個時期,也會因為便利和利益而放棄自己的規則?
就象一個習慣隨地吐毯的人,在高檔寫字樓里會忍著,但一到馬路上,看著沒人就要吐一樣--這是一種從小根植于心的習慣,多年的教育與環境影響,仍不能讓他從根本上改變。
很多我們無意識的行為,其實在孩子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就算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告訴他們:這樣做不對,在某一特定場合里,一直深植入腦卻又被壓制的錯誤行為方式,便會不經意的展現出來。
這便是榜樣的力量。
要求孩子做到的模樣,就是我們自己最好的樣子
曾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不做完美的父母,只做最好的自己。
那么,什么樣自己是好的?
要求孩子做到的模樣,就是我們自己最好的樣子。
如果我們要求孩子努力學習,那么我們就得有個努力工作的狀態;
得過且過,以照顧孩子為借口的不求上進,不會給孩子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只會讓他學會找到合理的偷懶理由;
如果我們要求孩子有目標,并為這個目標而付出努力;我們也需要給自己一個小目標,并和孩子分享自己正為這個目標做了些什么,并為自己在為目標努力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而感到興奮與成就;
讓孩子切切實實的從我們的行為里,真正理解追求目標的痛與樂;
如果我們要求孩子具有好的審美品味,我們的家、我們的服裝,就該是有品味的模樣;
永遠不要寄希望于一個亂得被搶劫過似的家里,能培養生活精致的孩子;
也不要寄希望于一個穿衣混亂的父母,能培養出一個有審美情趣的孩子。當然,如果她身邊有一個有影響力的親人或環境,又另當別論;
如果你希望孩子豁達樂觀,就請在他遇到挫折與失敗,或者考試的壞分數時,坦然以待,微笑鼓勵;
也請你在遇到工作上的困難時,樂觀以待,沒有埋怨。
有機會和孩子聊聊,你在工作中遇到不能升職、業績不達標的時候,你是怎么辦的--讓孩子看到工作中的那個你,他會學到成人處理事情與情緒的方式,這是讓他增加處理壓力與情緒的最好教育。
所以, 我們希望孩子具有哪些習慣與品質,我們自己便要往這個方向去學習--當然我們的學習能力遠不如孩子,可能我們還在學習的路上他們便已經做到,但你學習的過程,便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家長的思想、言談、行為和情緒的表現模式,塑造出孩子未來的狀態。而孩子現在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狀態,則是父母所有行為的投射。
所以當孩子有問題的時候,請將目光看向自己--改變自己,才是最終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