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圖文/楊小陽
?
? ? 年初,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吹陶笛的狀態,配文說無聊到已經自學樂器成材了,期間還和朋友們互動,調侃自己的無所事事。那時每天除上下班外,就是回家睡覺,連平時不離身的相機都落了一層灰,日子開始過得發虛。其后某天正躺著發呆,手機震了幾下,不情愿地抓起來掃一眼,是遠在大洋彼岸的耗子,第一句就問我“最近是不是特無聊”。對于這樣的問候,早已見怪不怪,我們這群“春田花花同學會”的資深會員,都不當對方是正常人。隨便寒暄幾句后,耗子推了一個抄詩群給我,意思是我這么無聊,不如每天抄詩。
? ? 詩,我可喜歡的很,抄詩大概要看心情。拿出很久以前的抄詩本,每頁都有一首字跡難看的詩,翻著翻著興之所至,很快就進入了抄詩狀態。我所在的詩群,平時并不活躍,只是接收發送當日的詩詞。這一年抄下來,從原本的六七個人到現在只有我自己,開始感覺到孤單了。俗話說“以詩會友”,可詩還在,友倒是不見了,況且我們也沒有聊過關于詩的話題。現在想來多少有些遺憾。
? ? 古人常用詩情畫意比喻耐人尋味的景色,作畫提詩,亦或為詩作畫。傳承下來的大家畫作中,無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例如明代唐寅的《江南農事圖》,畫中提詩云:“四月江南農事興,漚麻浸谷有常程。莫言嬌細全無事,一夜繰車響到明。”畫中山水院落一派春意繁忙的氣象,而配詩又恰到好處的補充了此景正是江南四月農忙興盛之時。若單一首詩,或一幅畫,都不足以生動傳達作者的意圖。抄詩以來,不自覺的會將自己感興趣的句子,以攝影的角度,轉化成一幅一幅的畫面,那感覺就像帶了3D眼鏡,同時也訓練了攝影眼,一舉兩得。
? ? 詩人作詩都以此情此景為依托,畫家作畫更以眼前所見為模板。例如我抄的一首詩:“烏鳶爭食雀爭巢,獨立池邊風雪多。盡日踏冰翹一足,不明不動意如何。”這讓我很快想起在BBC的紀錄片中看到的畫面,萬頃白雪覆蓋的大地,四五只丹頂鶴矗立雪中,淺風吹起蓬松的羽毛,一邊展翅昂首,一邊提腿擺尾,似是《長恨歌》中所寫:"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曲"。
? ? 今年八月,趙小乖的外公過世,剛巧我抄了一首詩,其中兩句是“海邊八月客星來,一尺銀河三萬里”,因我們相隔較遠,不能陪伴身邊安慰,所以把這兩句詩發給他,告訴他外公是八月夜空中的新星,會在三萬里之外的銀河中照耀他,以此表達安慰,而我腦海中所勾勒出的畫面是,海邊璀璨的星空中,有一眼光耀的星芒,與映在海面上的月光一問一答。而這些畫面的積累,也源于攝影的訓練。
? 如果你問我抄詩這事怎么樣,我會說挺好,你要再問我好在哪里,我可能無法作答了。因為抄詩,我讀了很多典故,遇見了許多精美的畫面,還練了字,甚至背了自己喜歡的金句。你說,抄詩好在哪里呢?
最后附一首我做的小詩,結束今天的“詩畫之說”。
尋香
楓林瑟簌冬蟲眠,絲絳掛淞凝飛流。
靈山霜白一點紅,覓得雪中香馥來。
——楊小陽詩作
ME+ 2017筆談 | Day 6 |? 社會活動:群團,公益,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