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大師
有句話說:40歲前用加法,40歲后用減法。
確實,當經歷很多事,相遇很多人,發現所謂的「金科玉律」真沒剩下多少。
就拿成功這事,當你有了一定閱歷,便知很多人的成功,是「機遇」、「天賦」、「環境」等不可控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使用減法,把這些因素拿去,剩下的才是真相。
就像我所看到的,很多平凡之人有所成就,全因他們是「一根筋」。
1.一根筋的人
付強是我的老同事,一根筋,很典型。
當年他在客服運營部,一干10年,也沒升職,我推斷了一下原因。
首先,在一些大企業,多待幾個部門,升職空間更大些。
可他就在一個坑里耗著。
說明他一根筋。
其次,在績效考核下,很多人會選擇更有含金量的工作。
比如,銷售請他為客戶做分析報告,這工作加不了分,只要不出紕漏即可,可他卻很較真。
很多數據無法系統調取,他便手工操作,花費了他很多精力與時間。
說明他一根筋。
最后,按照常識,八面玲瓏之人,才好發展。
在這點上,付強似乎很鈍感。
比如,他對自己觀點很自戀,即使領導反對,他也要據理力爭。
領導也說他一根筋。
他后來創業,成立咨詢公司,主攻領域就是原來的客服運營領域。
沒想到,生意竟然出奇的好,用他的話講,公司不給升職,自己給自己升值。
付強的大器晚成,挺讓人寬慰。他成就了一個案例,一個普通人,不憑借外力,單靠自身打造,也能終有所成。
而他的法器,洽洽是他的「一根筋」,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三點:
* 像傻缺一樣蹲守
* 像偏執狂一樣較真
* 像自戀狂一樣鈍感
2. 像傻缺一樣蹲守
很多人說「選擇大于努力」,這話存在多種解釋,但字面意思更容易被人采納。
于是,你總是在不同的領域跳來跳去,無法行成積累效應,只會消弱自己的競爭力。
其實,你更需要一種「浸泡精神」,像個傻缺一樣,長期蹲守在某個領域。如此,往往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給你講個聽起來惡心,實則勵志的故事。
17世紀,有一個叫做亨內希的德國人,長期浸泡在某個領域。而且,這個領域還真有點不一般,因為是人的尿液。
亨內希對尿液全情投入,被朋友們視為傻缺,很多人也因此與他絕交。
可亨內希卻不在乎,他堅定的認為,尿液可以提取出黃金。(可能顏色相近)
他在家放置了幾十桶人尿,捯飭來捯飭去,先變成糊狀,又變成蠟狀,最終也沒變成黃金。
當他成為眾人笑柄的時候,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
那種半透明的蠟狀物開始發光,而且暴露在空氣中時,會自動燃燒。
這東西后來被叫做「磷」。
磷在當時由于不能批量投產,所以價格奇高,竟然比黃金的價格還高。
亨內希不僅獲得了很高的經濟收益,還名留青史。
我之所以講亨內希的故事,不僅是想說明蹲守與收獲的關系,而更想說明,其中隱藏著很多人看不到的效應——非期然后果。
什么是「非期然后果」?
這是美國社會學家默頓提出的一個概念,意指堅持行動的過程中,總會碰到預料不到的收獲。
這種現象在科學創新領域特別常見,比如偉哥、抗生素、空調的發明,都可以用這個概念解釋。
這些創新看起來都是偶發,但其實是長期堅持行動,不斷試錯的結果。
「非期然后果」具有兩個必備條件:行動+時間。
所謂行動,指你不能總處在規劃狀態,因為此時,你對結果的預測,僅是自我意識的倒影。
當你真正行動了,才能與現實發生聯結與共振,以此形成反饋,再來指導你的下一步行動。
所謂時間,指你在尋找機會,機會也在尋找你。
當你在某個領域曝光時間足夠長時,與之關聯的機會撞到你的可能性就越大。雖然,這機會可能和你預想的并不一樣。
我將此概念與一位創業的朋友討論過,他特別認可。
這朋友從事線上教育,連續虧損3年,第4年開始盈利。
有意思的是,利潤的一半來源卻不是主業,竟然是今日頭條和微信號的廣告收入。
他說,當時為了擴大影響力,絞盡腦汁,寫文案,做推廣。主業做的不算成功,誰知吸引了大批粉絲。
微信號粉絲過百萬,而今日頭條的粉絲數排在所屬領域前三。
他們也根據目前的情況,調整了商業運作模式。
你看,這就是「非期然后果」的真實印證。
我講這個概念,是想讓你明白,把精力耗費在眾多的選擇上,不如在一個領域蹲守到底。
這種蹲守,不是讓你死待在一家公司,而是讓你長期聚焦在一個領域。
要知道這世界的趨勢是,分工越來越細,需求層出不窮,科技無孔不入,這都有可能為你的堅守,帶來非期然的結果。
3.像偏執狂一樣較真
很多人說:「一認真你就輸了」。
相信這話,你才會輸掉。
但凡事業有些成就之人,無一例外都些偏執,甚至可以說是「較真」。
OPPO總裁陳明永談起OPPO的成功經驗,他毫不謙虛的歸為自己的「較真」。
OPPO擁有自己的工廠,而不是外包,為什么?
因為手機研發的過程中,陳明永太過「較真」,總是改來改去,追求極致,導致代工廠無法忍受。
于是,陳明永干脆自己建工廠,想怎么折騰,就怎么折騰,只到滿意為止。
陳明永還坦言,自己的「較真」是從小耳濡目染的結果。
他的爺爺是木匠,父親是裁縫,在村里面被視為不好惹的人,因為太愛挑刺。
爺爺接個活,需要石匠配合,由于過于嚴苛,氣跑了幾波石匠,又換了幾波,最后才完成。
父親也是如此,制作過程中,對細節追求完美,對服飾的弧度都有要求,太彎和太直,就會重做。
當然,長輩對陳明永也極為嚴苛。他小學4年級,幫家里抄名單,由于字沒對齊,就被罰重抄......
正是這種工匠精神,對陳明永產生了巨大影響,使他在研發OPPO手機時,絕不含糊,追求極致。
在商界,可以舉出很多類似的例子,一個好的產品,一定是死磕的結果,就像陳明永所說:
「絕不能將就,一定要發自內心,做出自己認可的產品。」
這句話,放在職場中也適用,你寫的報告、郵件、PPT都是你的產品,你是發自內心的去做好,還是應付了事?
這看起來是不是很簡單?但90%的人都做不到,所以,你做到了,你就是贏家。
「較真」只是表象,他所隱含的其實是一種不同的思維,我們可以稱為「終點思維」。
與之對立的是「起點思維」。
兩種思維的區別在哪兒?
簡單來講,具有終點思維的人,注意力全然于目標,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而「起點思維」的人,卻聚焦于腳下的道路,哪有路,往哪走,走哪兒算哪兒。
我們前文所說的陳明永,就是具有「終點思維」的人。
一次OPPO研發總監張璇向他匯報,說新機型的成本可能超標,是不是降低要求?
陳明永很生氣的說,我們的首要目的是什么?是做出一個好產品,而不是很便宜的產品,所以你先說你能不能做的很精彩,然后再來和我談成本。
埃隆·馬斯克也是具有「終點思維」的人。
他做特斯拉時,很多人覺得不可能成功,因為電池成本太高了。
可馬斯克的思維卻和多數人不一樣,他說:
「電池再貴,也就是鐵、鎳、鋁這些金屬組成,這些是硬成本,我是降不下,可那些協作過程中的軟成本呢?是不是有優化的空間?」
最終他還真找到了不少優化空間。
比如,找稅負輕的地方生產;通過規模效應攤薄的成本;改良電池設計降低損耗......
就這一點可以看出,成功的人,底層思維是不同的,他們總把注意力聚焦在怎樣達成目標,而一般的人,卻總在想這個目標能不能達成。
《窮爸爸、富爸爸》一書詮釋的很好,當遇到想要又買不起的東西時,窮爸爸說:「控制欲望,別總惦記你買不起的東西。」;
而富爸爸卻說:「你喜歡?很好,下一步想想如何才能買得起。」
你看,精英與平庸,財富與貧窮,往往就是在此拉開差距的。
4.像自戀狂一樣鈍感
我問你個問題:「你自戀嗎?」
也許你很自戀,但不好意思承認,因為「自戀」貌似不是好詞。
但新書《異類的天賦》卻揭示,「自戀」的人更容易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你足夠自戀時,似乎披上了一身隱形的鎧甲,外人的冷嘲熱諷,無法左右你的初心。
請看下圖,你覺得這畫漂亮嗎?
你肯定會說:這是什么玩意?這特么也叫畫?
你的判斷沒錯,當此畫作者,杰夫·金尼,找到漫畫出版社的編輯時,編輯就是這么說的。
不僅他們,杰夫·金尼的朋友們對他的畫也都嗤之以鼻,這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認為這畫精美絕倫,那就是杰夫·金尼自已。
他不停的畫,不停的寫,不停的跑出版社,終于找到了一家好心的出版社,滿足了他的愿望。
讓所有人都沒料到的是,他的漫畫書竟然迅速走紅。在中國你也能看到很多,中文書名叫做:「小屁孩日記」。
杰夫·金尼有多成功,我說一個數據你就知道。
2016年,他的版稅收入達到1950萬美元,位列福布斯作家排行榜第二,超過了《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
我兒子就是《小屁孩日記》的忠實粉絲,每本必買,不過說實話,我真不覺得有什么好看,如果這是我的作品,還真沒底氣頂著嘲笑堅持下去。
不知道你有沒有覺察,尤其在當下,那些堅持自我,對外界反饋相對鈍感的人,往往更容易有所成就。
就像一些作者,觀點奇葩,行文怪異,你不可思議,可人家就能吸引廣大的擁躉;
也如那些做直播的,一口胡椒味的普通話,你不屑一顧,可人家就能籠絡大批的粉絲。
所以,你要明白,人與人差異很大,需求也千差萬別,你有勇氣持續表現自己,就有人為你的表現買單。
所謂內心強大,說白了,就是像自戀狂一樣鈍感。
自戀狂的成功也涉及一個底層概念,叫做「自我實現預言」,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提出。
這個概念簡單說就是:
一旦你說了一句話,你就會愛上你自己說的這句話,而出于人類最本質的自戀需求,你會把事情朝這句預言的方向去推動,以此來證明,你是對的。
心理學家武志紅講過一個和「自我實現預言」相關的故事。
一位女士,兩任丈夫都有家暴,她萬念俱灰,與第二任離婚后,決定終身不嫁。
可是,又遇一位追求者,她很慎重,專門進行調查。發現這男人很優秀,值得托付,于是再婚。
可是,好景不長,婚后兩周再遇家暴。武志紅了解細節后,才發現是如此情況。
一天很小一件事,兩人發生口角,女人頓感命運多舛,大呼:「我就知道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老公也很悲憤:「我從來不和女人吵架,可你這是逼我和你吵啊......」
女人開始歇斯底里:「是呀,逼你怎么了?吵架怎么了?你是不是還想打架啊?你打呀,打呀,不打你不是男人!」
她一邊咆哮,一邊緊逼男人,后者大腦一片空白,順勢來了一記老拳,女人應聲倒地,嘴角冒出鮮血,男人一臉茫然,不知所錯......
女人擦了擦嘴角,惡狠狠的說到:「看,我就說男人沒一個好東西,我就說你一定會打我......」
這女人終于實現了自己的預言......
當然,我不是為那男人打CALL,打人無論怎樣都不對的。但這件事,卻能佐證網上廣為流傳的那句話:
「你相信什么,什么就與你密切相關。」
這是個「自我實現預言」的反面案例,你把它顛倒來看,也就明白我想說明什么。
你可以覺得自己很強大,也可以覺得自己很弱小,你可以相信世間無直路,你也可以篤信腳下有通途,無論怎樣,你最終都會不知不覺,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
以上說法,你也許會覺得唯心,但很多心理學的研究都表明,強大的動機和目的性,能提升成功率。
就像愛默生說的那樣:
一個一心向著目標前進的人,全世界都會給他讓路。
5.結尾
本文通過一個老同事的成功事跡,提煉了三點法則:像傻缺一樣蹲守、 像偏執狂一樣較真 、像自戀狂一樣鈍感。
你不一定認可文中觀點,因為成為一根筋,不會讓你怎么愉快,但是沒人說過成功就等于愉快。
就像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里這段臺詞:
心想事成的人絕對不會快樂。最符合人性的真諦是,盡力活在你的想法和理想中,不要依據你達成多少欲望來衡量你的生活。
好了,諸各位一根筋心想事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