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天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她說如果有可能,希望重來,選擇一輩子不結婚,其實這種想法我一直都有,當然我不是不婚主義,而是婚姻無所謂主義,覺得一個人的感覺很棒就一個人走著過著,自由無拘束,遇到傾心的有沒有那個9.9的本本也不會在意,如果相愛,形式非必須。但心里也會產生疑問,這種“婚姻無所謂”的想法一旦說出來,就被周圍大半以上的人批斗,說你是非人類,是性格古怪,是心理疾病,更有甚者說大逆不道不孝順,你都30好幾的人還整天讓父母操心“終身大事”,對不起上輩老人。我做了什么?竟成了非人類,一段時間的社會共識竟真的會禁錮人的心理進化。
坦白從個人角度講,我不相信那個本本,但我仍相信感情。婚姻法,本本,通俗講是保護以家為單位的小個體,一旦有利益沖突和糾葛時,才拿出來防守的一個定向的東西。連感情都沒了,還撕破臉的掙利益,我寧愿不要本本。
不婚者首先是自愿和非自愿的問題
有些人條件非常不錯,完全可以找個人結婚的,因為可能經歷過許多感情挫折,在心里留下了無論如何都抹不去的印記,徹底失去結婚的希望了,所以即使找到了再好的人,也完全沒興趣。
還有一些人本身性格脾氣古怪,有殘疾的,或者是窮苦、疾病的,這些人最后一個人并不是自己的選擇,是一種無奈的結果。
我覺得大多數人都沒有這兩種人那么極端,或者是說徘徊在這兩種之間的,那還是找一個不錯的人好好過日子吧,養個孩子,養不出的,可以去領養,無論孩子未來是否對你孝順,我想,大多數人既然愿意去撫養孩子,也就是享受撫養過程的幸福感吧,孩子帶來的不僅是孩子本身,也有很多困難解決后的滿足感,還有一起成長,一起慢慢變老的回憶。
現在可以說,我喜歡一個人的自由,一個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也可以說,我不喜歡被人拴住,我每天有無數的朋友約。可是到了三四十歲的時候,身邊的朋友都結婚了,都有了孩子,你就會發現,他們有意無意會越來越多地討論他們孩子會走了,會叫爸爸媽媽了,準備去哪個幼兒園了, 他們已經不再討論哪個城市好玩,可以一起去旅行,哪本書怎么樣,哪部電影怎么樣。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討論育兒經,自己會顯得格外形單影只。只能在旁邊除了笑笑附和說,有個家,你們好幸福啊。
還有就是錢的問題。有錢的,你到了晚年情況一般不會太差。沒有孩子的,如果你有錢,也一定會有侄子、侄女,還會冒出幾個干兒子干女兒,說不定會對你孝順。就算沒有,還可以請個護工、保姆什么的,不至于都走不動了,看不清了,還要一個人去買菜,一個人做家務,一個人去醫院。
當然了,結婚也未必一定會有好結局。我某個同學前幾年去世了,她老公在農村信用社是個領導,集資很多村的錢放高利貸,家以前非常富有,后來因為她老公被人騙 ,投資西北油田虧本厲害,高利貸放出去收不回,一下子就家道中落。她從闊太太變成窮酸女的斷崖式跌落的生活改變,根本適應不了,最后的一年基本都躺在床上,不出門也不說話,精神抑郁,她老公因為躲債杳無音信,家里每天被人摔桌砸碗,能拿的能搬的全被掃蕩,最后同學喝了農藥過世時,老公都沒有回來。嫁個人能承受多少好的,不好的也要承受同等的.
有人說現在有網絡啊,大家不會寂寞的,不過等你老了你會發現,你不像現在每天坐電腦前十幾個小時沒事。到那個時候,你上不動網眼睛也看不清,打字也不像年輕時飛速,都打不動了,你也沒人可以說話,去外面也走不動了。你只能呆呆地坐在那里回憶以前的事打發時間,一遍又一遍。更悲哀的是,你發現就連以前那么多回憶,也只是你一個人走過的曾經。你就知道沒有家庭,膝下無子是多么的悲傷。
是的,這么一想的確老來孤苦,我們都不希望自己陷入俗套, 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一個俗人, 那就要做俗人該做的事。婚姻無所謂想法就是違背了社會主流人的道德觀嗎,傷害了父母的心,要做那個不孝之人嗎?
你若是想擁有常人沒有的自由,你就必須有決心去挨常人不能忍受的輿論和寂寞。
婚姻無所謂,是一種自由和自主,來則來,去則去,是對這個社會的不認輸,不會為了滿足誰的期待而去結婚,更不會為了結婚而結婚,當有那么一天有那么一個人給了我那么一個機會,我會擯棄孤獨,享受感情;如果沒有,而是慢慢接受可能真的一輩子沒有婚姻愛情的妥協,沒有走進所謂的婚姻不是我的堅持而是我對自己內心最誠實最大程度的讓步和認輸,我只想要愛我和我也愛的,絕不要形式上的結合和做給別人看的婚姻。
假若是你看到了這篇文章,你身邊也有大齡剩男剩女,請不要催促,不要側面抨擊,更不要說是他們不孝順不顧父母的面子和想法,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一個婚姻愛情標尺。
因愛而婚,重愛。因婚而婚,無愛。那婚姻還有所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