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 ? ?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 ? ?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習時,我們需要重點理一理“行”與“文”的關系。
? ? ? ?在《論語*述而》篇里面有一段: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考察一個人的學習效果時,我們往往將“文”放在第一位,而在學習和教育時,則需將“文”放在最末位。
? ? ?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行”是根本,“文”是修飾,我們做什么事都不能“文過飾非”,但也不必“質勝文則野”,最好能做到“文質彬彬”。在“文”之前,必須要有“行”的“質”。
? ? ? ?當然,在有“質”的基礎上,再辨別好壞,那就看“文”的程度了,看它是否恰當。看看“文”有沒有輕描淡寫,有沒有夸夸其談。“文”得適當,會有助于事情的結果;“文”得不當,會將事情的結果弄糟。
? ? ? ?讀到這里,我們大概會明白,“文”并不單指文章,或者文學。“文著紋也”,“文”的本義是指“紋路”、“裝飾”。
? ? ? ?“人靠衣裝,佛靠金裝”。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對一個人的形象、氣質的提升很有作用。同樣,一個人的談吐,其以適當的修飾,婉轉的會意或提示,恰當的比喻或舉例,比起直白的述說(您以為直白的敘說能講明白嗎?講得明白就不要繞這么多“彎路”了)要高明得多,會彰顯出其學識豐富。
? ? ? ? “文”是虛的,“行”是實的,但沒有“文”的修飾,“行”會顯得干巴巴的,沒有什么“行動”的意義。但如果只有“文”,沒有“行”,那就是放空炮,是沒有人能夠信服的。“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個“威”就來至于“重”,來自于“行”,來自于不放空炮。
? ? ? ? 那么“行”又是什么?“行”是“行動”、“行為”,這里是指前面的一句話:“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孝”“弟”“謹”“信”“愛”“親”等,都是指行為或者對行為的要求:對人要孝弟,對事要謹信,對己要泛愛,對他要親仁。
? ? ?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和“弟”,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是融洽關系的基礎。“謹”和“信”,是對事情的基本態度,嚴謹而不信口開河,反饋而不有來無往,是得到別人信任的基礎。愛好,是自己提升和成長的源泉;親近和交往,是共同探討、共同提升的有益方法。
? ? ? ?如果這些還是不夠,那就學會“修飾”吧!將自己的所知所想,寫成文字,做成作品,與他人交流,供他人學習。在寫作、創作、交流、共享中,我們會學到更深層次的、更加專業的、更有意義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