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月華如水,秋風中絲絲的涼意,夏蟲無語,落葉哀鳴,我關掉了電視,放下了手機,走出家門,沿著濱河,近距離感受著這秋的氣息。
不遠處,昏暗的燈光下,一家小小的鋪子里飄來陣陣歌聲,白日里走過時,記得是一家水餃店,老板是從農村來的,喜歡聽歌,店里人不多。老板悠閑的坐在門口的椅子上,店里的歌曲是那么熟悉,好像是八十年代的歌曲,記不起名字了,我上初中的時候好像聽過的這曲子,名字忘記了,旋律非常的熟悉。我不由得放慢了腳步,喧鬧的時光里,難得有還有這么一家店能響起這遙遠的歌聲。不遠處,大媽們的廣場舞音響震天響,一些三三兩的網紅,對著手機騷首弄姿,三三兩兩,急匆匆趕路的路人,只有這里,這一家小店,這縹緲的歌聲,這樣的夜晚,這樣的月光,這樣的情景,我仿佛又回到了90年代,歌聲引著我的腳步,思緒如流水一般。
秋風來了,莊稼人知道,要開鐮了。農家秋來早,田野里稻花香氣陣陣的撲來,農人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收起了金黃的玉米,刨起了粒粒飽滿的花生,磨亮了閃光的鐮刀,農家人的笑是寫在臉上的。打谷場里,小孩子們穿梭在大人中間,當起了運輸隊員,空閑的時候,一伙一伙圍攏起來,做著游戲,沒有手機,沒有微信,有的卻是無盡的快樂。累了一天了,男人們摸出了煙袋,圍個圈子,幾個人便你一句我一句的山南海北的侃開了。女人們回家做飯了,炊煙升起,家的味道就在這十里八鄉的空氣里開始延伸。
城市改造的腳步加快了,生活也是一天比一天的好,鄉村的炊煙越來越少,年輕人都進城了,鄉人們,老去的老去,離鄉的離鄉,家于是便成了故鄉,故鄉也便喊成了娘,成了牽掛,干不動農活的老人仍然在田地里拼搏,兒女多少次的呼喚,種地不如打工掙錢,可是老人們骨子里和土地割舍不斷的情緣,讓那把老骨頭,依然離不開這片土地,放不下這些莊稼。
歌聲突然停了,我的思緒也回來了,大媽的廣場舞曲壓住了一切,我知道,這一群大媽,可能也是從莊稼地里走出來的,城市的美好已然讓他們淡化了那份記憶,疏遠了那份情感。
老歌終歸是老歌,長江后浪推前浪,歷史的車輪是向前的,由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記得舊人哭,往事只能回味,生活只能是越來越美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當現代農場走入農村的時候,鄉人們那時只能放下鐮刀,去和廣場舞的大媽們一起跳一跳,即使不跳,也去當一個看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