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人間值得
作者:中村恒子? ? ?奧田弘美
閱讀時間:2022.8.12
本書介紹的是一位將近90歲的一位日本心理醫生平淡一生的一些生活感悟,平凡的出身,平凡的工作及經歷,卻是最真實,也是大多數人會過得一生,她的淡定從容和智慧,都會給年輕人一些啟示。這讓我想起了楊絳先生和摩西奶奶,她們都有相同的一些品質,雖然恒子奶奶沒有她們的名氣聲望和成就,但對待生活這份態度,也值得我們學習。
先摘錄一些文章里的話。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在現實和自己的心情之間找到平衡點,簡單來說,就是如何把仁恒過得值得,過得歡喜。
要弄清楚自己想如何生活,想做什么。
為了錢而工作,并不是可恥的事情。至于人生價值,自我成長之類,是要等自己立足安穩后,在閑暇之余慢慢思考的問題。
只盯著未來想要達到的目標。這樣就無法專注于眼前,經常感到迷茫。
不要把自我價值全部建立在工作上。
過多的空閑,有時會帶來負面影響,適當忙碌的狀態反而更好。
如果工作讓你一直做出巨大的犧牲,那一定要果斷離開,毫不猶豫。
習慣遇事不抱怨,依靠自己解決,無論發生什么事情,你都能想辦法解決。
這不是別人的人生,自己的人生就由自己決定吧。
無論你做什么,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
了解自己,接納自己。
歡喜來臨時就滿心歡喜。
對于必須如此的事情,請不妨思考下如果不那樣做呢?
很多事情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如你所期。
在現有的環境下,如何讓自己過得快樂。
不要試圖通過改變他人獲得快樂,而是想自己如何做才會快樂或怎么努力讓自己在這里心情愉快地度過。
想改變別人的性格或行為,都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還是自己想法設法地創造快樂比較重要。
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個人活著。
無論走到哪里,我們始終只是一個人。
人與人之間,要學會放手,保持適度的距離。
即使你十分疼愛的孩子,他長大之后也會獨立,開啟自己的人生。
在別人的行為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時,希望你不要感到孤獨或傷心。
如果意識到自己始終是一個人,就不會對別人心存太多的期待。
人不要有太多的期望。
無論在職場還是家庭,只要是別人給予的東西,自己就應該感謝對方。如果以這樣的心態和被人相處,人際關系就不可能出現大的問題。
總想著得失,那么就會覺得勉強自己,甚至產生心結。與其如此,還不如率性而為,跟隨心的決定。
心靈的溝通,其實就是把自己放到與對方平等的位置上,傾聽對方的內心世界。
不要吝嗇你的小小的熱情,而是盡可能地去做。
你給對方帶去快樂,你們的關系也會更好。
人和人之間就是相互幫助的關系。如果你是一個容易接受拜托的人,那你在人際關系中的摩擦就會很少。
當你想要遵從內心而活,你就會發現自己不會被外在多余事情所困擾。
憂慮未來于事無補,誰也無法預料未來。
不管怎樣都不能讓眼前的生活過得凌亂落魄。
不要忽視你面前的事情,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當你努力做好當下的事,你會驚喜地發現你的擔心已經煙消云散。
如果你常常思慮過多,不如回到當下,做你最應該做的事情。
大多數事情都會得到解決,人生只能笑著走下去。
即使遇到困難,只要該吃就吃,該睡就睡,保持身材健康,堅持努力,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所有的經歷都是有意義的。
不管什么樣的人都會經歷不順,我滿要學會在逆境中的生存之道。
你無須改變自己的節奏,按照正常的步伐認認真真地去做,就會逐步步入正軌,在不知不覺間走出低谷。
如果實在靜不下來,那就想想你在意什么,然后用筆寫在紙上。
慢慢分析自己為什么那么在意,或者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以客觀的眼光看待問題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面對沒有自信的事情,一定要真誠坦率。這對于獲得平靜的生活是很重要的事情。
痛苦與傷心,其實也是與生俱來的東西。人活著肯定會經歷苦難。
人生中精神飽滿的時光非常有限,不要過多地停留在過去的陰影中。
其實,不完美也是可以的。
與其追求完美而挫折不斷,不如以笨拙的方式堅持下去。
無論是孩子還是家庭,不要試圖追求完美,保持一種細水長流的態度,結果會更好。
如果母親的情緒不穩定,孩子的精神狀態就會受到影響。
父母的心情會擾亂孩子的內心,孩子的波動反過來又會反彈給父母。
生活如果沒有目標,就會變得懶散。一旦決定今天這樣做,生活一下子就會張弛有度。
育兒過程,就是讓自己越發優秀的成長過程。養育孩子,也是成長。
最關鍵的是,父母應該真心為孩子的幸福考慮,并付諸行動。這樣做,才能將愛傳遞給孩子。
盡量自己做飯,盡量多陪在孩子身邊,當他們想找你聊天的時候,認真傾聽,不要把孩子只當作小孩子對待,多嘗試和他們一起思考,時不時問他們 你會怎么做?是怎么想的 之類的問題。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這樣日積月累。
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是真的為自己著想,而不是只停留在形式上的關愛。
當孩子成人后,父母和孩子的人生就要完全分離,父母如果有這樣的意識,就能順利地處理與孩子的分離,讓他步入獨立。
不管怎么樣,孩子既然開啟了自己的人生,父母不要貿然闖入。
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解決。只要活著,人生總會有辦法的。
沒關系,一些都會過去的。
別人有別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軌跡。
在追求的過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實踐他人的人生,我們補需要追尋別人的腳步。
越是討厭別人,情緒就越容易在自己的表情和態度上反映出來,進而傳達給對方。
由于保持一定的距離,她對別人既沒有過多的執著和期待,也沒有過度的警戒。
如果對別人索取太多,而最終未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難免會產生怒氣或失望的情緒。
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個人在生活。
由于過于害怕孤獨,就會迎合別人,或者對別人妥協,從而使自己痛苦不已。
如果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孩子自然能學會獨立。
人生的結果不會馬上顯現,但是在每個瞬間,都有必須珍惜的事情。
人總是想找到能分擔其痛苦和悲傷的人。
沒有100%為你提供幫助,也不會有人整天都關注你。
自己下定決心的事,首先要充分重視,無比努力使其順利實現。無論如何,你都要主動思考自己的人生,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人生的滿足感并非由別人決定,也絕不應該追求和別人同樣的生活。
以上是摘錄出來的原文中的一些我覺得有啟示的句子。下面分享下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看完全文,可能很多人會有這種感受:恒子奶奶對待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有種當代“躺平”的意味,并沒有提醒大家要努力要上進要“卷起來”,反而有種無欲無求的狀態。也正是這種狀態,讓恒子奶奶始終有種不爭的態度,也正是這種不爭的態度,能讓奶奶在工作中能夠更好的處理人際關系,當然這也與奶奶始終有顆謙虛和感恩的心有關系。她有一種人生很長不急不緩的一種悵然。
不知道是日本女人天生的隱忍還是怎么回事,恒子奶奶在婚后知道丈夫長期酗酒還不怎么分攤家務且“屢教不改”的時候,還是選擇繼續跟他一起生活,并且自己承擔著家中的大部分花銷,還給這個時間設定了個期限,直到一起去參加孩子的婚禮。對于她這種選擇,我有些不認同,我總覺得兩個人成立了家庭,那么家里的事情就是兩個人的責任,并不是一個人的負擔,如果只有一個人在付出的時候這個關系實在是不對等,而且付出方大多數都會有種不平衡的感受,不知道恒子奶奶當時是怎么樣的一個心境。文中寫到,奶奶也曾那離婚去和老公談判,結果總是好了一段時間之后又“舊疾復發”,在“屢教不改”之后,恒子奶奶就放棄改變丈夫了。在我看來還是奶奶的作法力度不夠,沒能戳中要害,所以對方找了你的軟肋和底線,自然就知道怎么突破你的底線。再感情中,首先就要告訴對方你的底線,一旦觸碰底線就讓他實打實的看到付出的代價,他自然知道你的底線是不可觸碰的,這樣才可以在關系中彼此約束,反而能造就更長久的和諧。
我突然有個感受:正是這種沒有欲望,沒有過多的追求的淡然的人生態度,才讓楊絳先生和恒子奶奶能夠長壽,因為她們不在乎過去和未來,只著眼于當下,而且能夠和孤獨和諧共處甚至享受孤獨。
還有恒子奶奶對待孩子和兒媳的態度,也讓我覺得這個老太太很智慧,她清醒的知道孩子結婚后又了自己的家庭后,那個小家對他來說就是最重要的,最需要維護的,而且是陪伴他最長久的,所以奶奶很智慧的與那個家保持一個的距離,并不干涉他們,這樣也使得親情關系更加穩定,而且她也很接受這樣的狀態,并沒有去埋怨自己的兒子一家,這也是難能可貴的。希望以后有了孩子之后,我的婆婆也能做到盡量少干涉我們吧,雖然這有點難。
我覺得每個百歲老人都是智慧的,不然這么多年歲累計的情緒和事情不會讓她們能夠活到這么大的年歲,豁達,淡然讓自己能盡可能的內心平和才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