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章說到成功需要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而且得把時間壓縮到從出生到青春期的十年,這是成為“神童”的必要條件。
如果根據“二八法則”,百分之二十的人,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但現實中,常常事與愿違,百分之二十的人只是看上去還不錯,出類拔萃的人還是極少數。當然,這與“練習”和“時長”不夠有重要的關系,大多數家長還下不去那個狠心。
從教育子女這點看,不少家長常常著眼于眼前的“蠅頭小利”,沒有從“十年”或者一萬小時出發來積累“練習量”,而且往往在不斷“選擇”、“比較”中消耗時間,浪費精力。
1、目的性訓練
第三章里,其實強調的是,光有一萬小時也還是不夠的,還要有快速提升、不斷超越的方法。
比如,每個人十年寒窗下來,寫過的字無數,每天都練習寫常用字(算3000個常用字)。十年的練習,一萬小時的書寫,為什么不但沒有成為書法家,有的人反而把字寫得東倒西歪,毫無美感呢?正像本章描述的那樣,你在做的未必是有用的練習。
小學一年級,學校里老師教寫規范字,讓你怎么坐,怎么把筆握好,書寫的時候讓你怎么用勁;大點的時候教生字,筆順,積累詞匯量,讓你理解字詞句的含義,課文里說的是什么意思,直到指導如何寫作文。語文老師對學生書寫的要求,是怎么把字寫得規范美觀。而現實中,不少學校對學生的書法教育越來越重視,校外也有大量的書法補習班,但為什么漢字寫得漂亮的仍然是極少數學生呢?
寫字這門技巧的積累方式,與大多數技藝有著極為相似的方法和途徑。那就是不但要保證書寫的時長,更要通過“刻意練習”,強調目的性,保證書寫的“質量”。比如毛筆書法學習,在保證練習時間的同時,養成正確的書寫習慣,反復的線條練習,把手部動作做得穩定扎實;“線條”寫得厚實,有入木三分的感覺;再確定“方向”,選擇適合自己的“字帖”,再找到合理有效的方法。比如要寫像寫好某一本字帖里的字,要盡量“還原”書法家的書寫過程,下筆是“直入”還是“逆入”,用筆的方向和角度,快還是慢;行筆的時候,根據字帖或碑版的不同,寫得結實還是秀逸;收筆怎么收,方向、遲疾?等等。
沒有一項技藝的學習是不需要經過“走心”而有目的地訓練的。
仿佛在一瞬間,中國乒乓球事業的成功之謎解開了。多年來,人們一直把中國球員的成功歸因于反應速度快、有秘密食譜以及其他神秘因素。還有人說,是因為他們的訓練時間比別國運動員長。但他們不是訓練時間長,而是訓練方法巧妙。他們訓練的目的性更強。實際上,這種訓練讓他們的效率仿佛坐上了火箭。隨后,我也用同樣的方式進行訓練。我真的變了一個人,這不是心理作用。長久以來,我被迫突破自我極限,用埃里克森的話說,我處理的任務“是超出現有可靠水平的,但是通過重復訓練逐漸提高技能,在長期訓練后,人們便能完成這項任務”,我身體的靈活度和思維的敏捷度都突飛猛進。
值得再次說明的是,想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就要朝著自己目前力不能及的目標奮進,而且要十分明確如何彌補這一差距。在持續不斷的重復訓練作用下,加上精神高度集中的影響,差距終會消失不見,然后,你又會發現超越你現有水平的新目標。
2
、事半功倍的經驗
-——走出“舒適區”
水平來自屁股著地的兩萬次摔倒。
杰夫? 科爾文在《哪來的天才》書中,描述日本花樣滑冰運動員荒川靜香,從5歲起到2006年獲得冬奧會冠軍,訓練過程中摔倒的次數超過兩萬次。
每一次探索和練習不是故意摔倒,而是走出“舒適區”的明證。每一項對抗性的運動項目,杰出的對手,肯定有“絕活”,這樣的絕活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一次次地挑戰自我,形成肌肉和心理記憶,而讓對手產生“別扭”的感覺而得分。如果是花樣滑冰等項目,那就的不斷挑戰自我,提高“難度系數”,通過有目的“磨煉”和“失敗”,突破自我取得成功。
——各種“戰法”
縱觀競技體育領域,我們很容易就會在各式各樣永無止境的訓練方法面前不知所措。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你會發現,所有成功的訓練體系都有一個共同點:把目的性練習制度化。中國——第一乒乓強國---進行多球訓練;巴西—足球強國之一一用五人制足球訓練球員;頂級籃球隊則利用臨時球員提升球技。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現在我們騰出身子探出頭來,重新審視“一萬小時定律”,一個出類拔萃的人,需要經歷的,不僅是高強度的練習和充足的時間,更要用頭腦掌握適合自己快速成長的訓練方法,參透其精髓。保證練習時間和質量,繞不過去的還有環境和機遇。正因為如此,出類拔萃的人總還是鳳毛麟角。
3、經驗編碼鐫刻進大腦
比如每一個學過駕駛技術的人,一旦考試通過,能上路行駛,就算是會開車了。但隨著時間的積累,熟練的操控駕駛技術開始植入大腦,路遇大多數情況就能自動作出反應。但多數人還是停留在“會開車”的水平上,因為他們經常在駕駛時想“別的事情”,注意力早就不在駕駛車輛這件事情上面了。所以即使“練習”兩萬小時,駕駛技術也不會提高多少。
頂級“駕駛員”就不會這樣來對待這個“一萬小時”。包括駕駛這件事,所有需要通過目的性練習做到極致的項目,都能通過有意識的分解、超越難度的練習,提高速度和效率,達到超出常人成為金字塔頂部的能人。
4
、厚積薄發的創新能力
音樂方面,演唱和演奏中的換氣,是重要的技巧,常人通過一般的練習,持續唱出一個音不換氣可以達到一分鐘,但有人(薩克斯吹奏家凱麗 金)發明的一種呼吸法,可以一邊用鼻子吸氣一邊用嘴吐氣,達到45分鐘;祖迪克 福斯貝里發明的背越式跳高打破世界紀錄;瓦爾德內爾改進的乒乓球發球,可以大大增強手指靈活度和球拍旋轉的自由度;佩里 奧布萊恩推擲鉛球前身體旋轉180度,打破世界紀錄......
不論是畢加索作名畫,還是詩人寫出富有創造力的詩歌,披頭士樂隊創作出影響一個世紀的音樂專輯,都是一萬小時的積累作為鋪墊。
但是,隨著目的性練習的強調,方法的積累,技能也將快速迭代革新,促進訓練體系的完備更新。這也給更多的練習者提升技能走向卓越帶來福音。
5、反饋回路
作者的教練說了那么一句話:如果你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就永遠不知道你的哪些動作是對的。
這說明了反饋的重要性。每一種非凡絕技的反饋復制,加以應用,學習者重視習得,也需要頂級教練的指導反饋。
所以,這樣想來,所謂“專家級”建議有多重要了。不是在于他們有專家的名號,更要“對練習進行設計,寓反饋信息于日常訓練”,再使調整過程自動化;如此循環往復,又促進了新的反饋回路和質量的提高。
6、學以致用
實習醫生跟著見習診斷,效果并不見得好,“診斷病例的準確率能夠逐漸達到老師的70%”。但納入目的性訓練體系,效果就能明顯不同。比如能進入數字化圖書館,得到所有病例的腫瘤位置和正確診斷;通過編寫目錄索引,進一步了解病例,發現類型和特征。這樣的方法可以極大地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7、零和博弈
作者指出,競技體育領域,目的性練習是為零和博弈創造一種此消彼長的價值。與此同時,目的性練習也很少能夠進入社會和商業領域,提供雙贏或多贏的局面,目前仍然處于“理想中的烏托邦”狀態。而深刻影響“目的性練習”推行的,正是那個叫“天賦決定卓越”的頑疾在作怪。這是“一萬小時定律”和“天賦決定論”的又一場深刻博弈。
無戒365極限挑戰日更訓練營第6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