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老師第39講: 從體育差生到跑馬拉松
要點如下:
1.每天和身體談戀愛,但是如何要把運動,放入自己的24小時呢?需要綜合運用時間管理。
2.從小事開始,同時擁有長期、遠大的目標。
3.運動分享朋友圈,得到反饋性的批評意見,再找到專業的老師指導。所以分享越多,收獲越大。
4.總結: 擁有大的目標,然后把目標分解到每一天,降低每一次痛苦,減化每一次的步驟,堅持把小事持續做下去,你就會實現自己的長期的、遠大目標。
附錄原文:
今天這一講,我們繼續來談葉老師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時間管理各種理念的。
很多朋友聽說過馬拉松,但是大多數人僅僅只是聽說,敢于去跑的不多。
前面的短課中有講到:每天要和身體談一次戀愛。
今天這一講我們不再談運動的重要性,而是談:如何將運動放入到我們每天的生活中。
要做成這件事,也同樣需要綜合地運用時間管理的各種理論和技巧。
首先我們要從一件小事開始,同時我們還要擁有一個相對長期遠大的目標。
當然道理大家都懂了,但是在面對具體訓練過程中所遭遇的痛苦時,我們應該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
今天這個葉老師的親身案例會告訴大家:
葉老師曾經是一個體育差等生。
大學時期,他跑步1500米的考試是不及格的,就算是補考,那也是在很多人的幫助下完成的。
所以那個時候的葉老師對于跑步這項運動是“深惡痛絕”的,發誓以后再也不跑了。
直到前幾年,葉老師開始徒步活動,就算是進行長距離的徒步,那他也不愿意跑步。
那后來他為什么又可以開始跑步了呢?
是因為他覺得人生需要一些挑戰。
同時他有一個心念:就是想把運動變成像刷牙、呼吸一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習慣。
葉老師有了這個堅定的意志,但是始終沒有去開始。
直到有一天,葉老師檢視自己的Omnifocus里“人生的5萬米高空”中的3萬米目標寫的是:在未來三年里要跑馬拉松。
重復那句我們常常在說的老話:站在起點看終點,我們會覺得終點很遙遠,但真的等我們到達終點時,一切不過如此。
所以在去年的大概這個時候,葉老師跑500米都會氣喘吁吁,不愿意再跑了。
于是葉老師用意志力來堅持跑步。
但是堅持的結果是跑步并沒有什么進步。
直到有一天,他把自己跑步的數據發布到朋友圈,一個易效能時間管理的學員就看見了,于是私信他說,老師我看你跑步的心律有點兒高。
那葉老師就詫異了,因為他覺得自己在跑步時的感覺還不錯啊。
然而葉老師并沒有與這位學員辯解什么,而是問他,那我的心律要怎么樣才能降下來呢?
于是這個學員就給他講了很多運動的知識,并且給他介紹了一位運動達人---吳棟老師。
經過交流,吳棟老師又教授了葉老師很多跑步的方法。
所以整個事件下來,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呢?
要學會分享!分享得越多,收獲就越大。敢于分享,別人看到了就會給予我們反饋。
前兩講說學習的方法時我們有講過:在刻苦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得到反饋,特別是批評性的反饋,這太有價值了。
那吳棟老師告訴葉老師剛開始訓練跑步時一定要慢下來,慢以致遠,慢到心律合適的位置。
這樣我們就會覺得舒服。
只有慢,我們才能持續,只有持續,我們才能在訓練之后跑得越來越快。
這個“慢”,首先是降低我們的心理欲望,讓我們能體驗到運動30分鐘帶給我們的快樂。
葉老師在去年的9月份時突破了人生的第一個10公里。
當突破10公里之后,他就對自己生出了崇拜感,因為在以前,跑下10公里那簡直是下輩子才能做到的事。
但是突破自己之后,他就越發深刻地了解到:原來慢跑沒那么痛苦,而且它讓自己的身體發熱,心情變得很愉悅。
痛苦不能讓我們堅持得很久,但是只要我們能享受在其中,體會到做這件事的快樂,那么我們就能長久地做下去。
所以送給大家一句話:愛非堅持。
葉老師說他身邊很多很有才能的朋友都是他通過分享認識的。
這就是教以致用,三人行必有我師。
所以建議大家一定要學會分享,多多分享。
把從別人那兒得到的知識運用起來,降低自己每次做這件有意義的事情的痛苦,簡化靠近目標的步驟。
前幾天的蘭州馬拉松,是葉老師第三次跑半馬。
這三次的成績分別是:
去年10月,3個小時跑完半馬;
今年4月,2個半小時跑完半馬;
今年6月,2小時15分鐘跑完半馬。
而他的5公里速度和10公里速度也有非常大的突破。
其實,跑馬拉松不是目的,而是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從而讓運動能夠長期地進入自己的生活。
看到這里,大家愿意開始讓運動進入你的生活了嗎?
需要提醒大家:馬拉松是一個極限運動,輕易不要嘗試。
但是大家可以開始慢慢地跑,持續地跑,長期下來,你的速度會自然地加快,直到能夠挑戰馬拉松。
備注:
1. 我打算把運動加入到自己的每一天里面。即使不能每天運動,也至少能夠保證一周運動三、四次。每次運動不能少于30分鐘。盡量的達到5km這個水平。
2.使用科學的方法——簡愛跑步法,再加上一些適當的硬件來保證運動的效率。今天就去拿手環。
3.三個月100天,到時候看一下自己的第二個目標實現的情況。有信心能夠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