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周圍的圈子里,或多或少總有一些這樣的人,在一家公司工作幾年了,能力平平,也不見有什么長進,更不用說升職加薪了,可能連所在的公司也不慍不火,跟朋友,同事的人際關系也很平常,但是談起戀愛來卻挑三揀四,甚至有點眼高于頂,要不然一直單著,要不然就是談了戀愛也撐不了多久。總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些人在個人能力上沒有增長,在職場上沒有成就,在人際關系上也沒有什么拓展,卻還有點心高氣傲,甚至不斷抱怨。
如果我們留意觀察一下,會發現周圍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甚至我們自己身上多多少少都有這些毛病,這種現象歸結到一句話,就是一直沒有成長的表現,如果你一直處于這種狀態,一定要開始警惕了,就要動腦筋想想為什么一直會這樣?
不過,你如果一直想不明白也沒有關系,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早就發現了這種現象,并且為了解釋這種現象專門寫了一本書—《終身成長》。
卡羅爾·德韋克是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是美國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杰出學者之一,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她也經常為《時代周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報紙撰寫文章。
而這本書則成為影響美國一代人的心理勵志之作,被無數次引用的成功學觀點,美國亞馬遜心理暢銷書在榜10年,連比爾·蓋茨都寫文推薦。
在這本《終身成長》里,針對上面一直沒有成長的現象,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給出了答案,主要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影響了潛能的發揮,而且還給出了改變的方法—向成長型思維模式轉變。
如何識別引導我們的思維模式?
美國當代智力研究領域的權威羅伯特·斯滕博格曾經說過
“人類的某項專長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決定的,而是通過有目的的鍛煉獲得的”。
這時候人的信念和觀點就會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能力,與人相處,形成每個人的個性,思維模式也由此產生,并且對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在書中把思維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在個人能力發展上,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即使天賦異稟,只會去急于一遍遍的證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能,就會喪失信心,抱怨不斷,對努力持持消極態度。
另外一種就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學習來培養的,熱愛挑戰,相信努力,面對摧折可以重新站起來,堅持不懈,堅韌不拔。
這兩者的區別是:
固定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別人如何看待你,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你能否提高自己。
正是這兩種思維模式的不同,讓有的人能夠一直不斷發展,有的人一直徘徊不前,開頭提到的那種一直沒有成長的現象就是固定性思維模式在作怪。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同時擁有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模式,只是有時候處在這種思維模式,有時候又處在另一種思維模式。只是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為了能夠更好的區分這二者,就在書中把一部分人說成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一部分人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
思維模式是如何引導我們的?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在《終身成長》中解釋了這兩種不同模式造成的不同理解是怎么引導我們的生活的,揭示了能力和成就的真相,還分別在商業,體育,人際關系方面做出了詳細舉例。
兩種模式對于成功,失敗和努力的看法完全不同。
在對成功的看法上,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他們有天賦,很聰明,本來就應該成功,他們的成功是天賦和智力的證明,并且不斷的去證明,覺得自己很特別,很完美,跟別人不一樣,自我感覺要高人一等。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則認為成功是學習的結果,只要抓住機會學習,就能取得進步和成長,直到成功。
在對待失敗的看法上,固定型思維模式者一旦失敗了,就會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不斷抱怨,偷懶,找借口,責備他人,甚至走不出來失敗的陰影,得了抑郁癥,把自己定義成永遠都是個失敗者。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則認為失敗雖然很痛苦,但是不會給他們下定義,他們依然可以改變和成長,然后走向成功。
基于對成功和失敗的不同看法上,對努力的看法自然也不一樣。
固定思維模式者怕暴露自己的不足,不肯去努力,學習,因為一旦去學習的話就證明自己不聰明,不完美了,最重要的,如果努力后還失敗,就更加證明自己能力不行了。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者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努力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要達到某個目標,就必須努力。
為什么有的人可以不斷取得成就,有的人卻一直徘徊不前呢?
面對失敗逼近的威脅,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動用他們全部能力來學習,采取的方式是堅持不懈,全力以赴,比如邁克爾·喬丹在籃球上,而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卻選擇了不愿努力,害怕努力,這就是一直沒有成長的真相。
如何改變思維模式?
不過,那我們如何改變這種情況呢,不要著急,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在《終身成長》中也給出了改變的方法。
第一步 接受
接受每個人都有固定思維模式的事實。每一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是成長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我們必須得接受這個事實,但這并不代表我們要接受它高頻率的出現以及出現時給我們帶來的傷害,接受是為了更好的改變。
第二步 觀察
觀察,確定是什么激發了固定思維模式的出現。比如在面臨重大挑戰時,失敗時,嫉妒別人時,在觀察一段自己的固定思維模式什么時候出現后,一般就能明確固定思維模式出現的誘因。
第三步 命名
給自己的思維模式人格取名字。在已經知道是什么誘導了自己的固定思維模式人格后,就給它起個名字,可以用一部電影,一本書,或者一個人物的名字等來命名。總之,要有特色,只要一提它,你和你周圍的人都能明白你現在進入了固定思維模式人格。這也是觀察的結果。
當你和周圍的人都了解了彼此的固定思維模式人格后,會互相理解很多。
第四步 教育
用成長型思維模式教育它。當你命名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之后,它為什么發生你就很明白,當它發生的時候,你就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去思考,去改變它,代替它,接受挑戰,堅持不懈,逐漸調整,走向成長型思維模式人格。
做到這一步,還不算結束,成長需要持續改變,因此需要設立長期的目標,不斷的進行這樣的改變,才能實現不停的成長。
這就是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在《終身成長》中講解的三個問題。
在這本書中,兩種不同思維模式在愛情,友情,父母與子女,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中的應用都有提到,其中比較有意思是在愛情中對待情侶時的不同看法,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人一直單身,即使談戀愛了也談不了多久的現象。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自己的特性是天生的,固定的,那自己的伴侶特性也是固定的,基于這樣產生的戀愛關系也就是固定的了,兩個人在一起,天生就是注定的,要一見鐘情的那種,如果兩個人出現什么矛盾,需要自己為之去努力磨合,那就是兩個人有不合適的地方,而且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都覺得自己很完美,高高在上,發現對方有缺點的時候,會瞧不起對方,這就很糟糕了。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者會認為我們都會成長,改變,感情也可以被培養,健康長久的兩性關系屬于雙方的努力,需要雙方對彼此不可避免的差異進行磨合。
看到這一點,如果你還一直單身的話,就要反思自己為什么單身至今的原因了。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雖然在書中倡導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看待問題,要接受挑戰,設立成長目標,努力不懈,但這并不代表他他認為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努力就可以達到所有的目標,他認為努力是至關重要的,但這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關于成功,不同的人還有著不同的資源和機會。
但是這種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讓我們成為一個更積極,更有勇氣,更加開明,不斷成長的人,這也是他寫《終身成長》的原因所在。
如果你一直不能成長,也許你還沒有進入你的成長型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