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年夏天跟著“薄荷閱讀”讀這本書時鉆進了毛姆女性觀的黑洞,覺得這就是一個關于天才的、沉悶壓抑的故事。今年無意拾起中文版,雖然因為時間限制,看得囫圇吞棗,但總歸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 ? 當然還是不同意毛姆對女性的歧視和奇怪的愛情觀:
「我不認為她過去心里真正有過自己的丈夫,我過去認為她愛丈夫,只不過是女人對關愛和舒適做出的反應,多數女人都把這種反應當作愛情了。這是一種被動的感情,對任何對象都能產生,好比藤蔓能順著樹木攀爬一樣。世人的智慧認可這種感情的力量,是因為這種感情促使一個姑娘嫁給了那個需要她的男人,先結婚后戀愛。這種感情只是生活有保障的滿足,得到財產的驕傲,被人需求的快活,嫁了好人家的喜悅,只是一種女人歸結于精神價值的溫厚的虛榮。」
「愛情是一種感情,慈悲是其中的基本成分,但是斯特里克蘭德對人對己都沒有慈悲。愛情有一種軟弱的專義,有一種保護的愿望,熱衷于做善事,給人以快活——如果算不上無私,那么無論如何也是一種千方百計掩藏起來的自私。愛情有一種羞怯。愛情是引人入勝的;愛情要把施愛的人從自身剝離出來;最聰明的人,哪怕他分明知道,也不能在實踐中認識到愛情會停止;愛情很清楚自己是虛幻的,卻賦予具象,而且,又很清楚自身什么東西都不是,卻愛它勝過愛真實。愛情讓一個膨脹了很多,同時又讓人縮小了不少。他不再是他自己了。他不再是個體的人,而是一種東西、一種工具,去追求某種與自我格格不入的目的。愛情從來避免不了感情用事,而斯特里克蘭德是我認識的人中最不容易患上這種病癥的人。」
「 “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談情說愛,那是軟弱的表現。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女人。當滿足了情欲時,我就準備干別的事情了。我無法克服我的欲望,但是我憎恨欲望。欲望把我的靈魂囚禁起來。我期盼著有一天我可以擺脫掉所有欲望,讓自己毫無羈絆地創作。因為女人除了談情說愛,什么事情都干不成,所以她們把愛情看得無比重要,簡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們想說服我們,愛情就是生活的全部。其實,愛情只是無足輕重的一部分。我懂得情欲。情欲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疾病。女人是我獲得快感的工具,我沒有耐心滿足她們的要求,充當什么配偶、伙伴和伴侶之類的角色。”」
「“一個女人愛上你時,她并不會滿足,除非她掌控了你的靈魂。因為她是弱者,她便有強烈的統治欲,只有統治了你,她才會感到滿意。她腦力很有限,對她無法掌握的抽象的東西深為惱火。她滿腦子都是物質的東西,對男人的理想只有忌妒。男人的靈魂漫游于宇宙最遙遠的地域,她卻熱衷于把男人的靈魂囚禁在家庭收支賬簿的小圈子里。你還記得我的妻子嗎?我看出布蘭奇一點一點地把我妻子所有的小伎倆都使出來了。她用無限的耐心,打算把我罩在羅網里,把我捆得結結實實。她想把我拉下水,和她待在同一水平。她對我什么也不關心,只想讓我為她所有。她愿意為我做任何事情,只有一件我最需要的東西除外:那就是讓我獨自待著。”」
「一般來說,愛情在男人身上只是小事一樁,在日常的其他事物中占了它應有的位置。哪怕在短暫的交往期間男女產生戀情,男人還是要干別的事情,分散心思;他們掙錢謀生的職業占住了他們的注意力;他們會被體育所吸引;他們對藝術全身心投入。他們絕大部分精力,都早不同領域從事不同活動,他們能把別的活動暫時排斥在外。他們有本事專心于當時正在從事的活動,而且如果對另一種工作造成困擾,他就會非常煩躁。男人和女人的區別是女人一天到晚都談情說愛,而男人只在某些時刻應付一下。」
「女人對深愛她而自己又不愛的男人異常殘酷,世上沒有比這更狠的殘酷了。」
讀學術論文時,我們強調,如果不同意原文的觀點,再讀一次,并且不要沉浸于你的不同意,而要關注作者如何論述自己的觀點,他的論據是什么,否則你就只能看到原文的弱點。以上關于愛情、女人的文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想說的是,我理想的愛情當然不是“對關愛和舒適作出的反應”,我不會因為關愛就萌生出愛情,我也不會因為這種“關愛”感到舒適。舒適應該是一種內心的放松,除了獨自一人的時候,只有和愛的人在一起、被愛的人關愛,才會有這種舒適吧。愛情確實讓人快活,引人入勝;愛情也確實讓人膨脹也讓人縮小。但是如果因為愛情,你不再是你自己,變得去追求與自我格格不入的東西,這樣的愛情,不能要。愛情中確實避免不了感情用事,我認為不管愛情、友情還是親情,人總有感性成分。“愛讓人有了盔甲,也有了軟肋“。
? ? 關于女人比男人更容易陷入愛情,確實,大多數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沉迷于這種虛幻的愛。但是,在我逐漸建立穩固的三觀后,我更加明白,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愛情、友情、親情,對我來說都是生活的養分。
? ? “女人對深愛她而自己又不愛的男人異常殘酷”,就我所知,這是因為不想給愛我而我不愛的男人盲目的希望。相反很多男人不愛了也憋著不說,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一種善良。善良?欺騙女人的善良?欺騙多久呢?
? ? 男人和女人哪里不一樣?哪里都不一樣!哈!
? ? 毛姆當然也寫下很多金句。
「也許,我們沒有意識到,因為我們希望別人尊重我們的意見,所以倍加珍惜自己可以影響別人的力量,我們不喜歡那些自己無法影響的人。我以為這才是人類自尊最潰爛的傷口。」
? ? 我們當然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如果有贊揚當然更好。
? ? 兩年前,我幾乎沒想過要影響多少人,最多只是想著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讓身邊人能從我身上學到一些東西。后來我開始想,如果能把這些我認為積極有用的東西傳給更多人,比如通過網絡、書籍,甚至是以自己的專業力量影響某種教學方式的變革等,那么我的價值是不是能以更普遍的方式體現?但如果我無法影響別人呢?或者說,如果我認為有價值有用的東西,大眾覺得無用,我還要繼續努力追我的“月亮”嗎?
? ? 或許這時就應該看看斯特里克蘭德了:永遠保留自己的尊嚴,不以世俗的眼光定義自己,堅持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
? ? 但普通人如何完全漠視這個世界?
「“誰都不可能對別人完全漠視吧?”我說,與其說是將給他聽,不如說是講過自己聽,“你要生存,什么東西都得依靠別人。只為自己活著,只是自己活著,這是荒謬的做法。你遲早都會生病、疲勞、變老,隨后你還是會爬著加入人群。你身上的人性早晚會渴望人類的共有的紐帶的”。
“你想到過死嗎?”
“我為什么要想?死就死了嘛。”」
? ? “我”終于看到了斯特里克蘭德的畫,然而“我”無法一眼看出這些畫的價值:
「但愿我能當場說我一眼就能看出那些畫的美和它們非凡的原創性。既然我后來又看見過其中的大部分畫,其余的我又每每看見復制品,因此我很吃驚第一次看見它們時竟然感到極度的失望。藝術品應該給人的那種特殊的震撼,我一點兒感覺也沒有。
“我想你是在表達某種東西,我不大清楚到底是什么東西,但是表達這種東西的最佳的方法是否用繪畫的手段,我對此不敢肯定。”
我還以為看到了他的繪畫,我就應該得到線索,從而了解他異于常人的性格,其實我想錯了。他本來就讓我心頭屢感驚愕,他的畫作更是猛擊了我一巴掌。我覺得似乎唯一清楚的東西——說不準這一點也是似是而非的——是他正在激情滿懷的竭力從某種束縛他的力量中解放出來。可是,那種力量是什么,解放遵循的路線是什么,依然是模糊的。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銅塔里,只能通過一些符號同別人交流,可是這些符號是沒有共同價值的,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設法把自己心中的珍寶轉送給別人、求他們慈悲為懷,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它們的能力,于是我們只能孤獨地前行,盡管身體相互依傍卻并不在一起,無法了解我們的同胞,同胞也無法了解我們。
我得到的最后的印象是,一種為了表達靈魂的某種狀態而進行的巨大努力,我之所以如此大惑不解,也必須從這方面尋找原因。對斯特里克蘭德自己來說,他繪畫的色彩和形式是非同尋常的。他無法忍受地要向人們傳達某種他感覺到的東西,他帶著這種唯一的意圖創造繪畫的色彩和形式。如果他能夠更加接近他尋求的未知的東西,他會毫不猶豫地將其簡單化或者歪曲化。」
? ? 《月亮和六便士》講述了主人公不惑之年拋妻棄子,奔赴異國他鄉學畫,其間落落寡合,貧困交加,甚至“拆散”善良畫家家庭、害死情婦,最后在令人神往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結婚,創作大量作品,病死后要求妻子毀掉其在雙目失明狀況下繪的驚人巨作的天才畫家的故事。
? ? 這位不惜一切尋夢的畫家以保羅·高更為原型。由于我對高更不太了解,就不從這里往下談了。于我來說,我從這個畫家身上,看到了自由最理想的模樣。他可以為了自己的夢想,放棄世俗看起來完美的家庭、生活、工作、一切,不被任何外來套索束縛。“在他本人和那種不斷敦促他去追求他并不知道是什么的未被領會的渴望之間,任何東西插進來,我相信他都會從內心連根拔除,哪怕會引發巨大的痛苦,以致粉身碎骨、血肉模糊,都在所不惜”。
? ? 如作者所說,“我覺得他太偉大又太渺小”。對啊,多么偉大,多么天才,受盡了一切本可避免的貧困苦楚,在理想面前奄奄一息,不為名利,活得如此落魄又美好;多么渺小,世俗看來,不可理喻、拋妻棄子、背棄朋友、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而活。在他身上,潦倒與偉大、卑微與善良、仇恨和熱愛,可以如此共存于一顆心里。
? ? 關于不少讀者認為“月亮指藝術,六便士指世俗價值觀“,譯者蘇福忠說,“我覺毛姆沒有這樣的觀念。無論是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跌宕起伏的生命軌跡,還是毛姆在小說中構建的故事情節以及相當篇幅的夾敘夾議,傳達給讀者的信息應該是: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即命運,命中注定哪樣就是哪樣。”
? ? 我認為,月亮與六便士,如何取舍,每個人內心自有選擇。但愿我能腳踏實地,追逐月亮,不畏流言不停奮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