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如錦心如梭)-------愿我們都能編制自己多姿多彩的世界,找到生命意義。
?醫生變成作家,確實看到的不是第一例,我們以前的魯迅先生,(鈍感力)作者渡邊淳一也是醫生,畢老師說的,想成為作家可以隨時隨地開始,把我們想的事情寫出來就可以,和(能力陷阱)里面的“先行動,后思考”何其相似,我們很多時候就是思考太多,做的太少,接收太多,吸收太少,信息過多,篩選過少。作者畢老師08年第一次選擇環球旅游,當時報名的人最后剩下她一個人,然后她自己再找了一批人出發,從冰島去美國,到美國的時候發現船水箱壞掉了,然后修好,然后繼續選擇做船返航,這些在我們的認知里面是要直面死亡的,我們都能深信,沒有體會當時那種抉擇的經歷所費的勇氣,我們很難明白美好。
這是一本游記,一本我認為很美的游記,所謂的環球旅行并不是我們認為的環球旅行,物質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滿足,我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處在那一個層次,不泛羨慕的同時又會覺得的自己很自卑,我們被這個社會的慣性束縛著,然后又在苦苦的掙脫這個束縛,時而緊時而松,想擺脫又顧忌太多,想放松又害怕太多,就像書中描寫維京人和海盜一樣,在極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為了生存下去,然后發展搶奪,產生了海上最古老的職業—海盜。
人越少到達的地方越美,因為沒有沾染太多的人氣破壞,
確實,沒有這本書的內容傳達我很多地方聽都沒有聽過,為什么冰島是直譯而不是格陵蘭,極光的發生是有科學依據,是由帶電粒子和特殊磁場組成,而且只能在特地的時間點看到,月亮太亮是看不到的,下雨當然也不行。這些我都是在這本書里面第一次知道的。
最深印象的地方是尼泊爾加德滿都直面生死的那一段,露天的焚尸場,小孩在邊上嬉戲,在這里的每一個人都對生死的這個過程非常淡定,死亡在這里不是一個符號,是一個讓我們感受抽離的過程,我們一邊活著,然后一邊思索著死亡,在這個思索過程中,讓我們生活更加有方向,更加踏實。
書中寫道:“快餐似的文化忌諱談論死亡。人們覺得它是丑陋的,陰暗的,恐怖的,可怕的,骯臟的,悲痛欲絕的,甚至是可以用來嘲諷的,人們要把死亡秘藏起來。那些實在無法回避的裸露的死亡,或是賦予詩意,或者賦予想象。在這種迷霧籠罩下,死亡變成了另外的東西。”
我們努力感知方向
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但他呈現出來的樣子從來沒有變過,人心是復雜的,所以世界是布,在我們手中,你如何編織,世界如何變化。
愿我們都能編織出自己多彩的世界,找到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