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這么笨呢!這么簡單的題,就是不認真!”
“玩具又丟了一地,踩到絆倒了怎么辦?整天跟在你后面收拾,想累死我啊!”
“這么不小心!這么漂亮的花瓶打碎了多可惜!”
“你怎么總是這么磨蹭啊,再不起床就遲到了!”
……
看到孩子犯錯誤、不符合期望,我們常常不假思索地抱怨、指責。可是,有用嗎?
首先,抱怨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花瓶已經摔碎,不管怎么抱怨、指責,這個事實是過去式,無法改變。
其次,抱怨傷害自己。可能你認為抱怨可以發泄自己負面的情緒,可以用心體會一下,實際上是越抱怨越糟糕,看著孩子消極的反應會,怒火可能越燒越大。
更糟糕的是,抱怨損害孩子的自信。父母的抱怨讓孩子感覺自己無能,什么事都做不好,不能讓父母滿意,會習慣自責,長期下去會造就一個低價值感的孩子,他缺乏自信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甚至毀了孩子的一生。
最后,抱怨讓孩子遠離父母。孩子在父母這里得不到理解、接納和支持,感受不到父母的愛,TA會漸漸地不愿意向父母表達,甚至對父母關起那扇溝通的門。
面對孩子犯錯,如果不抱怨,該怎么做呢?
一、關注正面,用心鼓勵。看到孩子折騰了很長時間可還是把題目做錯了,可以這么說“我看到你花了很長時間思考這道題,堅持這么久不放棄,你很有毅力”。
二、正面語言,誠實表達。回家看到滿地狼藉,可以這么說“我今天感覺很累,看到滿地的玩具很煩躁,擔心有人踩到會絆倒,媽媽希望你玩完了能把玩具收到箱子里。”孩子賴床磨蹭,這樣表達更清晰具體“還有8分鐘我們必須出門,你只能再睡2分鐘,否則就遲到了”,并且一定真的這么做。
三、啟發提問,解決問題。運用啟發式提問引導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面對摔碎的花瓶,可以這么做,第一步啟發“花瓶摔碎了,很可惜,那想想接下來該怎么處理呢?”孩子可能會想到把花瓶粘起來或者掃到垃圾桶里。還可以繼續,“那我們一起想想,怎么做才能防止再發生這種情況呢?”然后,和孩子一起頭腦風暴,共同約定預防辦法。
停止抱怨,試試這三招,定會成就一個正面、自信、善于解決問題的孩子。
錯誤是絕好的學習機會,對孩子對父母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