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之前在掌閱圈子里寫的小文章
時常有圈友問我為什么叫斷斷,我的回答是也是千奇百怪、隨心所欲、毫無邏輯、說到哪算哪,今天剛好有閑心和時間,在這里就算是統一回復一下。 ?
相信你聽到有人說這樣的話,說:我們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為了能夠“不斷”生存下去,“不斷”走下去,好像一有了停頓,就沒了未來,也沒了存在的意義。
而對我觸動很大的一個回答是水木丁老師說,她最恐懼的事情是自己不能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間隔,抽離同樣重要。 ?
開始大多都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大到生命,小至學校,好像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好像是陰差陽錯之下的狹路相逢。開始我們不懂自己從何而來,不能把握自己的存亡,若是結束又不能自己去選擇,這確實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
斷,是思索的過程,是再次沖刺的準備,是在無盡忙碌中的抽離…… ?
不做一個思想的懶惰者,這是我對自己的第一個要求,所以我選擇這個名字。我想要斷斷,不要不斷地如何。
我需要時間和空間去思考,然后我才會有我的回答。 ?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葦草。一個會思想的人,是不會被這個世界輕易左右了的。真正意義上的活過,其實,不是跟著別人走了多久,而是獨自走了多遠。
這里論及了思想、靈魂還有孤獨。陳道明也說過自己寧愿發呆兩小時,也不愿去做所謂的“社交”活動。 ?
愛因斯坦說:“如果給我一個1個小時去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問什么,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而我們就像《桂平大橋》里的主人公一樣,時常因為著急問題而忘記了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
不做不消化的學習者,這個也需要我們在學習間隔之時,用時間和精力去消化所見所學。 ?
不做無問題的閱讀者,赫爾曼·塞黑說,世界上的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但是如果連你自己對于書本都沒有疑問,就不要奢望書能帶給你原本就沒有的視野。 ?
不做無建設性意見的批評者,關于現實的一個悖論就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批評總是對的,解構者總是有依據、有論點的。在口出批評之前思考一下,若是自己的批評只是毫無進步意義的抱怨,不妨反思一下哪里出了問題……
不做無態度的表達者,在知識碎片化和信息爆炸的今天,傳統媒體人受到沖擊最大的方面應該就是關于觀點沖擊力度方面。囿于審查體制和用戶或者受眾的固化,傳統媒體在態度表達力度方面一般,不溫不火,而與之相對,無態度,不表達的自媒體火爆起來,雖說現在也是褒貶不一,然則,我相信:天下唯庸者無咎無譽。 ?
不做機械的執行者,不要因為一直往前走,就忘記了出發時的目的。醫生、警察等不要因為自己沒有用武之地就心懷不滿,因為這些職業最大的需要就是不被人需要。 ?
不做成長的抑郁者,成長是一個充滿疑惑和迷惘的過程,但是不能因為迷茫就要沉浸在悲傷里無法自拔。在停頓之時好好反思自己向內探求或是出去走走向外搜索,讓自己的傷心和無奈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被消化為前進的動力。 ?
不做被現實綁架的奴隸。忙碌于現實之中,就會缺少時間去觀看,去思考,去回答,我希望自己能夠時常跳出來,抽離現實,俯瞰一下我們生存的世界,換個角度,這個世界絕對不是現在你所想象的樣子。 ?這世界的脆弱、堅強、罪惡和善良,值得我們浪費時間去看,去感悟,去行動。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