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幣乎社區(bihu.com)內容支持計劃獎勵
區塊鏈的出現給了人商業交易自動化的期望。但如果代碼是法律,那么代碼里的bug也是法律,修正這些bug本身就是在違反合約。智能合約忠實信徒應該謹慎看待一切自動化的想法。智能合約廣泛普及意味著我們會失去保證經濟順暢運行的大部分靈活性。
商業也可以變得很簡單。設想一下:合約能自動執行,并且不受尋租律師的解釋所影響;或者是,公司都自動化了,由一系列自動協議組成,能在公司利潤達到特定水平時給投資者紅利。
這種“智能合約”在區塊鏈的擁護者中非常流行。
“智能合約”就是一種計算機程序,當一個預先編好的條件被觸發時,能自動執行相應的合約條款。一些人認為,“智能合約”不僅能使商業更加高效,還能完全避免人類決策。
但是,人們甚至還沒來得及稱贊這種技術的偉大,它就已經和現實發生沖突。
合同關系自動化這個想法很久以前就有了。“智能合約”這個術語是由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和法律學者Nick Szabo于1994年提出的。但是,這個概念因缺乏相應的技術而模糊不清。
之后在2008年,比特幣和區塊鏈出現。區塊鏈是一種特殊的點對點數據庫,能提供安全、公開和可信賴的交易記錄。它能使新數據被添加進來并且防止歷史數據被篡改。區塊鏈能確保同一個比特幣不會被使用兩次,但是它的潛力要遠大于此。區塊鏈還允許用戶“烤入”信息,包括“智能合約”需要的精確指令。
事實證明,比特幣的區塊鏈用于執行商業規則還是不夠理想。
關于智能合約不是萬能的概念的問題,區塊鏈應該是不可改變的。一旦合約加密,就不能被改變,即使是軟件的更新也不會有影響。
然而,這卻產生了更多的問題:如果代碼是法律,那么代碼里的bug也是法律,修正這些bug本身就是在違反合約。
還有其他原因解釋為什么智能合約可能永遠不會像它的粉絲希望的那般普及。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合約,它從其他地方獲取數據,然后采取行動。比如說,一份農業保險合同,它會讀取天氣數據,如果一直沒有降雨就會自動賠償。
智能合約的粉絲應該克制他們的積極性。成熟的智能合約將會先在傳統組織內部產生,之后再取代它們——私有區塊鏈由企業團體維護,比如銀行。
區塊鏈的路不是一帆風順,肯定是有波折,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對待,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