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著幾天陰雨天后,今天的北京終于開始有點陽光明媚的樣子。今年的北京很奇怪,沒有秋天。感覺一下子從夏天跳到冬天,秋裝幾乎都沒有來得及穿,回過神兒來,就不得不穿冬天的衣服了。
最近財新說要開先河做全網付費,新聞付費時代終于要到來了嗎?我朋友圈里出現的大部分言論,好幾個都是不看好的,有朋友說“真的會付費看新聞的,也就只有我們這些工作需要的窮記者了吧。”但也有人說,付費是趨勢,但國內會有很多阻礙。
畢竟國外一些媒體早就已經開始實施部分內容付費,國外有《華爾街日報》很早就開始實施付費,還有《紐約時報》、《經濟學人》等。我在美國學習金融的同學真的有花錢訂閱《華爾街日報》全年。國內,華爾街見聞的部分精品文章也是要付費的。但還不知道巨帖數據好不好看。
我覺得,付費的基礎在于相對不可替代性,可事實上,在這個時代新聞很難做到獨家。所謂的原創精品的價值真的又有那么高嗎?資訊領域競爭非常激烈,高價值財經新聞又是很稀缺的奢侈品。我也問了一些自己在金融行業的朋友,他們是否愿意付費看財新的新聞,給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說沒有粘性。事實上,我了解到的大部分金融圈以及投資圈的人一般看新聞都在今日頭條上看。雖然我個人對今日頭條也是不喜歡的,但不得不承認其強大的內容分發能力。
網上很多說法說只是付費的時代已經到來。確實,感覺自從2016年語音問答付費平臺分答在社交網絡上火了一把之后,知識付費的火就慢慢點起來了。尤其感覺近一段時間各大平臺都在出付費平臺,包括最早的邏輯思維、知乎live,到現在喜馬拉雅平臺以及新聞機構36kr上諸多付費課程,都開始實踐知識付費。這個模式似乎已經建立起來了。接下來的問題是,消費者是否被教育好了?既然是開拓者,就需要負擔教育消費者的成本。以及比較優勢究竟有多大?目標客戶是誰?付費模式肯定會損失客戶流量,目標客戶是否有足夠的黏性?有什么增值業務?
今天住在白羊姐姐家里,白羊姐姐是我畢業后的第一個室友。她比我大五歲,也是一個非常樂正能量的白羊座。和她一起住的半年,過得很溫馨。她說,因為我,她愛上了西北人。我也是因為她,愛上了山東人。當時蹭吃了她不少山東的特產,比如煎餅,愛極了。也跟著她學會了很多菜的做法。因為是我第一次獨立在外面住,所以很多初始的生活習慣和小技巧,都是她教給我的。
后來雖然不在一起住了,但關系也很好,兩個人都有一種心心相惜的感覺。感覺偌大的北京,自己有了一個姐姐。有時候跟爸媽說,就直接說我去姐姐那里了,他們也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