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我”
《五蘊皆空經》中記載了佛陀和五個僧人的對話,佛陀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引導五個僧人認識到,構成“自我”的五種東西,也就是“五蘊”都是虛幻的,這五位僧人聽懂了之后,馬上從普通僧人變成了阿羅漢,得了正果。
五蘊就是色蘊(physical body)是人的身體,英文中經常翻譯成(form形態);受蘊(basic feelings)就是人的基本感情,比如痛苦、高興;想蘊(perceptions)就是人的基本感知,比如視覺、聽覺、嗅覺;行蘊(mental formations)是指人們的想法和行為,包括做事的習慣和行為的傾向性;識蘊(consciousness)就是人的意識。
佛通過推理讓五位僧人認識到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比如不能根據自己的意愿讓生病的身體變好,這就說身體不是自己的。自己也沒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所以感情也不是自己的一部分。用這樣的方法推論出五蘊都不是自我的。
《未來簡史》中講到一個例子,醫生將連接病人左右腦之間的胼胝體切開,然后讓左眼看到一個字條,病人根據字條上的要求去行動,這個行動是由右腦發出的,但左腦根本不知道。然后醫生問病人你要干什么去?這時負責語言的左腦居然沒有回答不知道,而是隨便編造了一個理由!許多實驗都證明,并不是我們的意識在做決定,意識是在決定已經做出之后,來對決定做出一個解釋。我們大腦中表現出來的那個“敘事自我”就像外交部新聞發言人,他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么,還是會編造出一套理由來解釋。凈化給我們設置了這樣的功能,讓一個根本沒有決策權的“敘事自我”負責對外發言,反過來大腦又對“敘事自我”所說的信以為真,從這個角度看“自我”就是一個幻覺。
五、“模塊論”
在《五蘊皆空經》中佛陀推導出我們的身體、情感和認知都不是自我,自我也許根本不存在,五蘊本身也是隨著時間在不斷變化的,是“無常”的。現代心理學的“模塊論”給了佛陀說的“無常”一個可能的解釋,人在不同時刻是被不同的思維模塊所左右,這樣的思維模塊一共有七個。
2013年,進化心理學家肯里克和格里斯克維西斯寫了《理性動物》一書(The Rational Animal: How Evolution Made Us Smarter Than We Think),說自然選擇給人類大腦提供了七個思想模塊:一、自我保護;二、吸引配偶也就是“求偶模塊”;三、保住配偶;四、群體認同感,希望加入組織,獲得社交和團隊合作;五、關愛親屬,就是保護和自己有基因關聯的人;六、社會地位;七、避免疾病。
人腦是不同模塊之間的爭論,而不是只有一種聲音。《未來簡史》說人沒有單一的“自我”,也沒有“自由意志”,人們的行為是各個模塊爭論結果,當決定已經做出了,人的敘事自我還要給這個決定編造一個理由。賴特認為模塊通過輸出不同的感情占據人的注意力,哪個模塊占據了人的注意力就主導人的大腦。佛陀說人可以通過修行,掌握控制權,擁有自由意志,就像好幾個人給你提出不同的建議,而你可以自主選擇其中的一個。
六、“冥想”
通過修行,掌握大腦控制權,擁有自由意志的方法就是“冥想”。現在的冥想分為三個派別:禪宗的方法是思考一些公案,搞一些言語上的“機鋒”,然后尋找“頓悟”,有人說禪宗比較適合詩人;藏傳佛教的方法是想象一些視覺意象,比較適合藝術家;賴特在美國練的叫做“內觀”,巴利語是Vipassana,追求的是“正念”(mindfulness),這個適合心理學家。內觀就是做自己的觀察者,體察自己的情緒,用心理學家的視角分析自己,內觀冥想的目標是獲得對事物的洞見,和個人真正的自由。
冥想的第一步是坐下,第二部是專注于自己的呼吸,別的什么都不想。這可一點兒都不簡單,當一個人什么都不做的時候,大腦會在七種模式中隨機漫步,各種念頭會不斷的冒出來。只有練習到能夠專注很長時間,克服大腦的隨機漫步模式,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這一件事兒上,這就擁有了對自己大腦的控制權。
佛學中有修行的八種方法,叫做“八正道”,其中第七叫“正念”,第八叫“正定”。小乘佛教的修煉方法,就是一直保持專注呼吸的“正定”狀態,而內觀的方法中,“正定”以后,要將專注的功夫隨時用在生活中的任何東西上,這就是“正念”(mindfulness)。那么我們的心思不要胡思亂想,專注于當下正在做的、正在感受的事物,從每一個專注的事物中獲得洞見,論述這一套心法的佛經叫《大念處經》。這種心法和集中注意力也不相同,集中注意力,是專注于一件事,但思想還在活動,冥想中的專注是將注意力只集中在這一個點上,排除其他任何額外的思想。
冥想的第一個層次是能夠不受強烈感情的困擾,把自我的各種感情剝離開。比如賴特有一次牙疼,他通過冥想的方式,用旁觀者的視角來觀察自己的疼痛,這個時候疼痛感仍然存在,但自己不會被這個感情所左右。冥想的更高層次是真正做到專注呼吸,把自我和各種想法全都剝離開。這兩個層次都承認各種想法的存在,但自己不受他們的影響,就像看電影一樣保持旁觀者心態,不會受電影上的情節影響。達到能夠自由控制自己的思想,不受什么情緒的打擾和控制,這就能夠逐漸脫離苦,接近“涅槃”。
冥想過程中還會面臨四個矛盾,第一個矛盾是“無為”和“成功”,越想“成功”的做到“無為”就,反而難以做到“無為”,不刻意追求成功,反而能夠獲得成功;第二個矛盾是恰恰是那些最不容易進入冥想狀態的人,最需要冥想的訓練;三個矛盾是,越是和某一個想法和情感對抗,就越容易受它控制;第四個矛盾是,越是了解“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都是情緒在控制人”這個道理,就越能不受情緒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