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幾乎總是將被愛的希望放到愛人身上,而造成了對方不能承受的沉重。尤其是,當我們被愛人視為娜烏西卡時,我們就會噬無忌憚地攻擊對方,這樣做,我們是希望愛人就像娜烏西卡對待那個小動物一樣拯救自己。但是,一方面,我們的攻擊性遠勝于那個小動物,另一方面愛人們的承受力遠遜于娜烏西卡,所以,最終會導致愛的絕望。
——心理學作家武志紅
01
日本動畫片導演宮崎駿導的電影《風之谷》中有這樣一個畫面:女主人公娜烏西卡養了一只小動物,它是父親的朋友帶來的。一見到它,娜烏西卡就愛上了它,全身心地投入,在接近它的一剎那,被狠狠咬了一口。娜烏西卡感覺到了絲絲的疼痛,卻絲毫沒有動搖對它的愛。就在那一瞬間,小動物徹底相信了主人,變成了娜烏西卡忠實的朋友。
娜烏西卡那時候僅僅是個孩子,然而她能將無條件的愛投注到小動物甚至敵人身上,她全身心的付出讓世間人相信了愛的存在,從而救贖了人類和地球。
然而,生活中,沒有哪個人像娜烏西卡一般救贖我們的心。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愛會傷人》一書里提到,在做心理咨詢的過程中, 有一部分咨詢者將他當作自己的娜烏西卡,將救贖自我的人生任務投注到他身上,甚至無條件地蔑視、攻擊和批評他,認為這樣自己就得救了,這樣才會相信愛的存在,卻讓武覺得很不舒服。
將得到救贖的希望放到別人身上,這也正是無數人際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的問題所在。我們幾乎總是將被愛的希望放到親人的身上,而造成了對方不能承受的沉重。尤其是,當我們將身邊人視為娜烏西卡時,我們就會肆無忌憚地攻擊對方,這樣做,我們是希望愛人就像娜烏西卡對待小動物一樣拯救自己。但是,一方面我們的攻擊性遠勝于那個小動物,另一方面親人們的承受力遠遜于娜烏西卡,所以最終會導致愛的進一步絕望。
02
朋友蓉的媽媽走后的兩個月,兒媳婦生了孩子,爸爸還沒有從伴侶離開的痛苦中走出來,就得去從來沒有生活過的外地幫忙帶娃。
他無處訴說自己的痛苦,晚上經常一個人一根接一根地抽煙,徹夜坐到天明。休息不好,白天沒法全身心投入照顧孩子的工作。
而他自己,又是一個男人家,年輕的時候沒有帶孩子的經驗,平日做事也有幾分粗糙,這么多年來過日子都是媽媽遷就著。兒媳婦是一個嚴格的人,又是頭胎,精細勁兒可見一斑。如此,家庭關系日漸緊張。
這時候,兒子不滿意爸爸的做法了,開始不間斷指責,希望他能做出改變,用心一點對待孩子,像媽媽在的時候那樣全身心投入關愛他們一家子。兒子的方式、口氣和一些要求,是一個情感幾近奔潰的人無法承受的。爸爸的默默,更助長了兒子一次次的升級,有時候甚至會吼出來。
當蓉和我聊起家事時,提到弟弟打電話會她口口聲聲說“爸變了,他不再是以前的他了”這樣的話。
他對爸爸情感的冷漠老人家無法接受,于是放棄幫忙帶娃,回到老家開始一個人的單身生活。用爸爸的話說,這樣很自在。其實,他是在孤獨里自我療傷。
我想,在父母全身心付出給予愛的時候,弟弟只是在享受,卻沒有想過有一天父母,也會傷痕累累,也是需要人去撫慰的。在心靈受傷最痛苦的時候,親人情感上的粗魯,往往會最能刺痛最柔弱最敏感的部位而傷心。
的確,親子之間的關愛無法互動起來有時候會冰封我們的溫暖。
03
兩年前,我父親走后,我把對他的所有依賴都寄托在老公身上,希望他能像父親一樣,給我的生活做出指導、指點迷津,我依舊想做回小孩這一角色。
而他從小到大是一個獨立的人,很少依靠父母,決定都是自己做,自律性也很強,我的不獨立讓他有了無形的壓力,他想擺脫但又擔心我的狀態,每日內心很糾結。最后,還是爆發了,他用過于刺激的語言傷害了我,還摔東西發泄,說再也受不了我的狀態了。
那一刻,我終于明白,他是他,父親是父親,他們是兩個獨立的不同的人,而情感轉移只能傷及無辜。
就這樣,多少個夜晚,夜深人靜里我和內心的那個自己對話,感受那份孤獨和想念帶來的疼痛感,那種感覺就像活生生的撕扯,鉆心而劇烈。后來,我逐漸在時間里學著淡忘,也摸索出了一些夫妻相處之道。
是的,在經歷痛苦走出痛苦的時候,伴侶給予的只是一份鼓勵和溫暖,讓你覺得有人支持并不孤單。然而所有的黑暗都得自己經歷,再泥濘都得自己趟過去。如果轉移感情,期待全權救贖,只能嚇跑對方。
04
婆媳關系一直是中國家庭最難調解的關系之一了。如果細究起來,家家都有一本難念之經。不過,有些人可以摸索處一些相處之道,相對融洽,而有些人不諳于此,總會吃了苦頭。
我所在的小區里,就有這樣的一家。兒媳婦常常和我在一起,說婆婆太能干,家務全包了,自己都不知道該做什么好,話語里帶著幾分得意。婆婆卻找知心人訴苦,說兒媳婦太懶,只要她在,臟活累活全都甩給她。
類似的故事太普遍了,常常會聽到婆婆們叫苦連連,說如今的年輕人太懶,而很多兒媳婦們也把婆婆當家庭保姆一般的使喚。往往,這正是婆媳關系僵化的問題所在。
如果年輕人可以多一些反思,將家庭視為自己的,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而婆婆只是輔助,而非救贖,情況會更好一些。
現實生活里,我們每個人好像都是愛的惡鬼,嗷嗷待哺等待母親全力愛護的嬰兒,都在等著生活里出現娜烏西卡和她的愛,然后才深信世界上愛的存在。正是因為這樣的心理,我們反而會把那種頭腦里那種最期待的完美的愛表現出來,呈現給對方,而對現實生活真正需要考驗愛的能力的地方視而不見。所以,總是亮紅燈。于是,我們需要學著去愛,去理解現實里那些真正的愛與被愛。
05
第一,將愛圣化,本身就是荒謬。
我們期待無條件的愛,將這樣美好的愛放到心中一塊圣地,很少去觸碰。每當現實中的愛不夠理想時,總是拿出來互相比較。然后從心底里怨恨挑剔對方,甚至會更憤怒。卻從來沒有想過,現實中,這樣無條件的愛是完全不可能的,對方不可能有娜烏西卡般的承受能力。比起圣化了的愛,現實中的愛一開始就是建立在希望上的——我要好好和他過一輩子,我要和對方和諧相處到永遠。可惜到最后,我們非但沒有得到完美的愛,卻總是在愛里身心疲憊。
第二,嘗試著打開你的心。
當明白無條件的愛不可能出現的時候,我們要去現實里尋找愛。那些只當現實是過日子的麻木言論只會讓我們的心漸漸死去。所以,嘗試將心向對方打開,讓他明白你的開心幸福痛苦和疑慮,更好地走近你去愛你,也用心告訴他“我想愛,我期待你的愛”。這樣的投射,才能讓對方更懂得要好好愛你。
第三,學習愛與被愛。
愛是我們生存里的永恒主題,如何去愛,如何接受愛,又如何回應愛,付出和索取怎么平衡,現實生活中學習這兩大主題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所以才會有被圣化的愛,被寄托了的愛。
對待愛,我們誰都不是真正的專家,唯有去學習,去接觸,去感悟才能愛得更和諧。
能夠意識到這些,做出自我反省,即是邁出自我改變的第一步。有了自省,才會慢慢提高愛人和接受愛的能力,方能在親密關系中不再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