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一年半前,我追隨潮流,申請了微信公眾號。從那以后開始在上面發表文章。我更新的頻率很低,但每發表一篇文章就會很有成就感。把文章分享到公眾號更是覺得逼格滿滿。
后來,我開始慢慢遠離朋友圈了。我發現,一旦我停止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我的讀者永遠就只有我一個。我知道自己寫的東西不怎么樣,我也不奢求我的文章能夠吸引多少讀者,我開始反思,我當初傻乎乎地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是為了什么。為了告訴大家,我有一個不錯得愛好嗎,為了告訴大家,我是一個少有的文學青年嗎。不是的,在公眾號寫作的確給了我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可以推動我繼續寫作,這就夠了。可是另一方面,我只在乎這種滿足感,卻忽略了讀者數量。我在乎把它寫出來,只享受發表的那一刻的愉悅,至于它后來的命運,我卻視而不見。這種滿足感是多么虛幻呀。
我不想在公眾號上寫作了,直接原因是關注我的公眾號的都是我的好友,他們的關注點和我的不一樣,對我有共鳴的文字無法吸引他們。我更想把自己的文字分享給有共鳴的人。簡書不需要關注,還可以投稿,因此,我相信我的文字在簡書上可以收獲更多得讀者。
我現在不想在公眾號發表文章了。因為公眾號太麻煩了,登入要掃碼,發表要掃碼。我知道微信有自己的打算,微信把質量看得很重。但我認為科技的進步就是應該方便大眾。科技是帶來便利的,就像簡書這樣,隨時隨地發表文章。我認同簡書的理念。
經過一年半,我知道,微信公眾號不是為我這種僅僅對寫作以及傳播知識有熱情的青年準備的。它用流量吸引了寫手和專業寫作團隊,僅僅對寫作有熱情的青年無法與他們匹敵。我們更適合站在簡書上,卑微地發表一篇又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