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源于瑜伽修行哲學中的斷行、舍行、離行,其含義是斬斷物欲,舍棄廢物,脫離執念,通過在充滿閉塞感的人生長河里喚醒流通的生命氣息,獲得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其本質是”出”之美學。
清理廢棄物只是斷舍離的敲門磚,而最終要到達的是觀念精神的斷舍離,獲得俯瞰式思維:高視點,寬視野,深洞察。斷舍離就像生命系統的新陳代謝一樣,出則進,進則出,如此往復。斷如節食,意味著不妥協,舍如排毒意味著不頑固,離如新陳代謝般進出平衡的最適化。
翻開扉頁,赫然于藍色背景上的字體映入眼簾:放手一個無用之物,就騰出一點空間。處理一件多余之物,就減少一份負擔。減少一次浪費,就恢復一分精氣神。然后,翻開人生新篇章。
一、無法放手的原因
無法放手首先是由頑固的物質軸思維造成的,所謂物質軸思維就是這個東西能不能用,表現在以后即使也沒有用的必要,但還能用就姑且留著吧。其次是由于過度焦慮,同時注重的是物品,而不是空間,從究竟上來看就是時間意義淡薄,表現為三類人:逃避現實的人,執著過往的人和憂慮未來的人。這三種人忘記了我們本來就擁有的自由,即放手、保留和取舍選擇的自由。
斷舍離并不是要求人們隨意的”棄”,而是把”舍”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舍”即為”出”。
二、斷舍離的工作機制。
如果想要在未來重新找回健康的居住空間,最開始就不得不扔掉大量的東西,斷舍離家居的同時,同時整理思維觀念,這樣才能達到”改善體質”不再囤積物品的目的。
1、觀念上的斷舍離
第1步:認識現狀。量比較合理,偶爾凌亂;滿載,溢出或者是過剩;多年未整理以至堆積。對照以上三種情況,對自己的居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第2步:停止自我否定。停止給自己貼負面的標簽,比如我不是個會整理家的人,自我否定,自我傷害。
第3步:描繪家的具體構想。想象自己住在健康舒適的居住空間里,它的風格是什么樣子的?簡約的、民族的還是現代流行的?
2、雜物的斷舍離
第1步:拿出雜物,俯瞰。
第2步: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廢品”的東西。
第3步:以自我·時間為判斷基準,考慮自身與物品的“關聯度”,再進行取舍。以自我作為判斷標準是我想不想用,以時間軸作為判斷基準就是現在能不能用,所以我理解以自我.時間為判斷基準就是我想不想用和能不能用之間的平衡。
《斷舍離》
第4步 :以“必要·合適·愉快”為標準進行取舍。首先從容易對付的“忘卻物”開始,然后再對付無用處的“留戀物”,只有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感覺和感受,才能看清楚哪些東西是“不合適”“不愉快”的。有意識地以這三個標準進行取舍選擇,才能不斷地磨煉自己。
《斷舍離》
第5步:收納在雜物最適化之后進行。
3、5個收納方法。
第1個:三分法。即按照大分類→中分類→小分類將物品分成三個層次。
第2個:751法。即看不見的空間占七成,看得見的空間占五成,展示空間占一成。
第3個:1 out 1 in 法。即處理一個,收納一個,也稱總量平衡法。
第4個:one touch法。即復位,用完之后歸位。
第5個:自立.自由.自在法。在收納雜物時要有“立”意識(豎放);選擇自由,即存放方便;衣服類等無法“立式”收納時使用自在的方法。
三、斷舍離。
斷舍離的精髓就是找”出口”,通過”出”而產生流動。斷舍離把生命分為肉體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從空間上來看,廚房、浴室、洗漱臺、臥室對應肉體生命,櫥柜、書房對應社會生命,客廳、書架對應精神生命。在作者看來,物品不過是我們背負執念的具象化。
斷舍離是既做減法又做加法,斷舍離是減法,而從小地方著手,積累我們整理的勇氣和保持愉快的心情則是加法。通過斷舍離提高關聯度的質量,進而提高思維質量,而思維質量的提高又使行動質量提高,進而提高結果的質量,最終達到身心靈的回歸。局部即整體,整體即局部,與全息理論很相近,所以透過居所可反映出內心與人際關系,透過錢包反映居所狀況。
整理每一處都遵循認識現狀,選擇取舍和收納整理的步驟,而對衣柜、壁櫥、廚房、餐具柜,冰箱、書架以及廁所、客廳等還增加了其它依據,而這其中心理狀態的解釋是特別有意思的。比如衣柜里掛滿衣服,卻感覺沒有穿的衣服,既是沒有想穿的這種情況代表沒有穩定的自我;想要好好考慮,是否處理,又不愿面對扔掉后的麻煩和后悔,于是臨時找地方強塞進去,這種情況意味著思想的貧瘠和行動的懶惰;處理掉忘卻物,象征著清理了潛意識中的的沉淀渾濁物。而整理書架的訣竅則是看看書對自己是否”好吃”等。
從表面看來,我們丟掉的是雜物,其實丟掉的還有內心的“多余的執念”。斷舍離教給我放下的智慧,在我們的國學經典中早已體現: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斷舍離告訴我們成功的三大原則:活在當下,結果反饋到自身,給予。它是”出”之美學,即在”出”的思維引導下,將物質、空間和自我內心精簡化,讓此時此地的我煥發人生光彩的美學。
《斷舍離》和《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先丟棄后收納.,進出的平衡,不隨意處置他人的物品,做好自己,指責別人往往是自己沒有整理好等。而二書又有所不同,兩人的棄留標準有所不同,如山下英子的《斷舍離》中是以自我軸與時間軸為判斷標準,并輔以必要.合適.愉快的標準,感覺更貼合現實,近藤麻理惠在《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中僅僅是以觸摸時是否有怦然心動的感覺作為標準。透過二人的年齡,其所生活的時代以及物質的豐盈程度在他們身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記。我眼中的他人也在向我展示自己的內心,每次閱讀都是在做一次自我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