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肖申克的救贖》有著23年的時間距離,重溫之后覺得電影分明講的就是當下的自己。
25歲,做著一份并不是很喜歡的工作。每天上班就盼著下班,工作日就盼著周末,可是下班之后去干什么,周末來了去干什么沒有一點點的想法。
仿佛就是生活在“肖申克”一樣,開始的時候恨這種生活狀態,后來慢慢的習慣它,最后又離不開它。
在固定的周期內重復著一樣的事情,慢慢地被體制化。如同電影里除了安迪之外的所有“肖申克”人。
看過之后會發現電影是真實的,他不是一個勵志的雞湯故事,因為電影里的每一個人物角色有血有肉真切地活在身邊。
老布,一個除了安迪給我帶來最令我感到震撼的角色。幾十年的時光已經讓老布成了肖申克的一部分,即將出獄,他卻想要“犯錯”,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繼續留在這里。
在肖申克里老布是有文化的圖書管理員,有自己的存在的價值。但是出去之后,他甚至連一張圖書借閱證都申請不到。
老布或者真的老了,老到害怕改變,害怕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
出獄之后,老布的身體是自由的,精神卻已經被肖申克消磨殆盡,沒有了個人意識。
他的結局好像就是所有肖申克人的結局。
老布就像現實生活中要退休的,或者要下崗的工人,離開了熟悉的工作環境也沒有一技之長,能做的就是回到老家,坐在墻角下曬著太陽,說是安享晚年,卻目光呆滯什么都做不了,默默地等待死亡的到來。
red瑞德老成持重,他已經深諳在肖申克的生存之道,從來都不惹事。
數年的摸索已經讓他有能力在絕望之地有了自己獨特的求生之道,在監獄里“沒有他搞不到的東西”。他只求自保,只有在確保安迪不會鬧出事情的時候才會賣小榔頭給他。
瑞德沒有希望,也沒有奢求,他知道在絕望之地,希望能夠讓人發瘋。
瑞德像一個已經進入社會工作數年的“老油條”,不會出錯,也不會出彩,有自己的小組織,慢慢被整個體系同化,在里面生存,卻沒有掙扎。
典獄長諾頓,在肖申克擁有著絕對的權力,說一不二,主宰著所有人的命運,容不得半點侵犯。
當湯米要為安迪證明清白的時候,諾頓毫不留情地按了一個逃獄的罪名將他殺掉。當安迪申請到了建設監獄圖書館的基金,諾頓卻將功勞據為己有。
他用監獄幾乎沒有成本的勞動力和需要養家糊口的商人競爭,最后又收黑錢,榨干了別人的最后一滴血。
最可笑的是諾頓的屋子里掛著的座右銘竟然是:主的審判即將來臨。是的,主的審判即將來臨。
他的最后一幕,座右銘后面的保險柜里,放著他發給安迪的圣經,里面還寫著他對安迪說過的那句話:得救之道,就在此中。
得救之道,在每個人的心里,標榜的越高,越是諷刺。這個角色,很像是一些當權者:殘暴,貪婪,沒有公平可言,卻又滿口的政績和道德。
湯米,影片中最年輕的小伙子,充滿了生機,甚至來到肖申克也不忘學習,希望出去之后能夠重新開始,有一個好的發展。
但就在取得了一些進步,并且快要出獄的時候不懂變通,看不清諾頓殘暴的嘴臉,被典獄長串通海利以逃獄的罪名殺害。
湯米,像極了一個初入社會的孩子,朝氣蓬勃的生活著,但不懂向惡勢力低頭和變通,也不懂得自保。
而主人公安迪,是肖申克唯一擁有自由靈魂的人,是瑞德口中那個羽毛最鮮艷的鳥,關也關不住。
安迪的救贖不只是救他自己,也是在幫整個肖申克的人找到自由。
影片中他冒死向獄警海利提出避稅的建議,要的酬勞就是給每個“同事”三瓶啤酒,理由就是:喝著啤酒工作,才像個男人一樣。瑞德的畫外音里說,工作結束之后,他們喝著安迪請喝的啤酒,像是在修理自己家的屋頂。
在他心里,欣賞音樂音樂,閱讀圖書館,都是人應該享有的東西。
自由的靈魂無價,現實中的監獄無形,“體制化”時時刻刻剝奪著人性。
電影中的“體制化”,是有多種含義的,它不僅僅是肖申克的規則,也可以指代思想的禁錮,或是我們生活的習慣:習慣了玩手機到很晚,習慣了吃過各種垃圾食品后哭喊著要減肥,習慣了立志之后告訴自己明天再開始吧,甚至習慣貧窮,習慣了可能并不滿意的生活。
一切看似穩定,其實是在對靈魂進行吞噬。
影片之所以經典,并不在于他發現了問題,而在于解決了問題,讓人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力量。所有沖破禁錮的方法都集中體現了主人公安迪身上。
首先,要擁有信念,看到希望。
安迪在剛剛進入肖申克的第一個月從來沒有和其他人有過交流,他除了在努力適應監獄生活之外也在默默的觀察,不然他不會第一次說話就找到了在監獄里“什么都能搞到”的瑞德。
那時候起,估計他就已經在盤算著怎么離開這個地方。當安迪拿著從瑞德那里搞來的小榔頭拔下墻上第一塊石頭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自由了,什么時候出去只是時間問題。
其次,要有生存的本領。
安迪在獄中運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幫助典獄長和他的打手們避稅、洗錢,進而請獄友喝酒取得信任,并且免于做繁重的體力勞動,也在受到“三姐妹”威脅之后,利用自己的價值讓海利把他們打殘來保護自己。
人總要生存,只有生存著,才能去追求。
最后,要有持續行動的毅力。
安迪為了給圖書館籌措資金,說每周會寄出去一封信,他那么說了,那么做了。用了6年,他成功了。
他每天晚上都在用“小榔頭”挖墻,白天用褲管把石子帶出去,抖落在操場上。安迪用了19年就挖通了墻壁,這個過程在瑞德看來要用600年,這也讓他最終獲得了自由。
我想到了曾經看到過的紀錄片--《人生七年》,盡管受到階級,金錢,眼界的限制,大部分人沒有辦法沖破壁壘,但是還是有人可以通過不懈的奮斗跨越階級分化,完成逆襲。
故事還是那個故事,自己卻時時在變,看待影片的角度也在改變。
感動和落淚可能正是因為看到了安迪的人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看到他努力地沖破禁錮,心生向往,也想著不要放棄。
我想我可以在工作之余拿起筆來寫作,讓它變成我的“小榔頭”,或許不夠大,但是足夠讓我充滿希望,看見光明,也能讓我不被“體制化”,保持自由而獨特的靈魂。
很多時候,沒有了希望,處處都是絕境;放棄了追求和行動,處處都是監獄。
多年以后我可能需要再問問自己,靈魂是否自由,是否已經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