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我們的學習,今天我們記錄的是樸素貝葉斯分類器
什么是樸素貝葉斯
學過概率論的同學應該知道貝葉斯公式,就是那個全概率公式的逆形式,通過前驗概率來求后驗概率。
我們這里只簡單的理解一下貝葉斯公式,因為這些基礎內容不是我們這篇文章重點介紹的內容
相比全概率公式是知道原因求結果概率,
貝葉斯公式是已知結果來求得原因概率
這是我們概率老師當時講的。
什么是樸素貝葉斯?樸素貝葉斯怎么分類?
舉個例子:
例子:
現在我們有5個訓練數據(2維特征向量),X = {x1, x2, x3, x4, x5},這五個數據分別屬于兩個類型Y,Y = {y1, y2}
現在,我隨便給你一個特征向量Xr,問你他屬于那個類別?
實際上,這個問題可以轉化為這樣的一個問題:
比較屬于那種類別的概率更大
那么前面我們用到的貝葉斯公式就排上了用場:
貝葉斯公式
根據貝葉斯公式以及鏈式法則,我們得到了這個公式,但是我們需要注意,這僅僅是二維的特征空間,就已經很難算了,如果維度達到三十維呢?
所以,樸素貝葉斯就被提出來了,其實樸素貝葉斯的naive不應該翻譯為樸素,還應該是“天真”(個人看法),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接著看這個例子:
因為上面的式子很難算,于是在20世紀50年代有人提出了這個假設(from wiki):
特征向量的各個特征獨立同分布
這意味著什么?
這樣就好算了很多,這個假設會使我們的分類模型損失一些精度,但是卻降低了特別多的計算難度。
接著,我們繼續計算這個條件概率:
首先,我們看分母,這是一個常數,對于比較概率大小沒有影響,所以將他忽略(不信可以全概率公式展開)。
然后,我們需要計算的就是:
p(y)先驗概率以及兩個條件概率,可能悟性好的朋友就已經知道了,這個可以通過訓練數據中的頻率來估計概率,這是沒錯的。
但是,這只有在數據樣本特別大的時候,才能這樣。那我們怎么做呢?
極大似然估計
這也是概率論里面的參數估計的方法,首先,我們先來理解一下什么是似然:
“似然性”與“或然性”或“概率”意思相近,都是指某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但是在統計學中,“似然性”和“概率”(或然性)又有明確的區分。概率用于在已知一些參數的情況下,預測接下來的觀測所得到的結果,而似然性則是用于在已知某些觀測所得到的結果時,對有關事物的性質的參數進行估計。在這種意義上,似然函數可以理解為條件概率的逆反。在已知某個參數B時,事件A會發生的概率寫作:
似然
摘自wiki
我個人感覺:
這個似然函數的引入有些許tricky的味道,我現在對于他有兩種解釋:
1、頻率學派認為世界是確定的,有一個本體,這個本體的真值是不變的,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找到這個真值或真值所在的范圍;所以對于一個未知的對象,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他參數化,于是就將條件概率轉化為符合某種分布的聯合密度函數,我們要做的就是求解參數theta。
2、我們就是假設數據符合某種分布,就像中心極限定理說的一樣。然后這組數據的聯合條件密度分布就一定可以參數化,所以,我們就引入了極大似然的方法來估計參數值。
以上為個人看法,歡迎大家與我討論。
極大后驗估計
前面說到了頻率學派,當然不可避免的就得說到貝葉斯學派,極大后驗估計(MAP)是貝葉斯學派的參數估計方法。
在這里就不展開說了,如果想要深入了解,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
點這里
tricky
我想說一下,我在學習樸素貝葉斯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感覺很tricky的地方。
我們先了解一下,極大似然估計的過程是什么樣的:
1、首先,假設數據成某一種分布,如果不確定可以根據中心極限定理,假設他為高斯分布。
2、然后,寫出他的似然函數,對于離散量,似然函數就是聯合分布函數,對于連續變量,似然函數就是聯合密度函數,然后根據不同的分布形式,會有不同的參數。
3、然后進行NLL優化,其實就是用對數函數將累乘變為累加,然后對參數求偏導等于零,然后就算出了參數值
但是我們再看一些文章時,包括sklearn的源碼,我們都可以發現一個地方,與我們所說的步驟不同,就是,他們都是直接算出了訓練數據集的均值以及方差,直接帶到了似然函數中,然后就直接比較了,得到了類別。
開始我十分納悶,為什么可以這樣?這和我們認知的不一樣,直到我動手推導了一下這個過程:
注:這里使用e為底,是為了消去式子里的e方便計算,用2為底一樣
我們可以發現,解得:mu就等于均值
很明顯,結果就是訓練數據集的方差
正是這樣,我們才可以將均值方差直接帶進去。
p(y)也是一個道理。
代碼實現: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h
class NaiveBayes:
"""
a step to archieve my dream
"""
def __init__(self, data_dim, data_num, class_num = 2):
super(NaiveBayes, self).__init__()
self.data_dim = data_dim
self.data_num = data_num
self.class_num = class_num
self.data = self.data_make(data_dim, data_num)
self.mean = np.zeros((class_num, data_dim)).reshape((class_num, data_dim))
self.var = np.zeros((class_num, data_dim)).reshape((class_num, data_dim))
self.p_y1 = 0
self.p_y2 = 0
def data_make(self, data_dim, data_num):
"""
make train data
:param data_dim: dimension of the feature
:param data_num: the number of train data
:return: a list of data whose type is dict
"""
train_data = []
for _ in range(data_num):
tmp_data = {}
tmp_data["data"] = np.random.randn(1, data_dim)
if _ % 2 == 0:
flag = -1
else:
flag = 1
tmp_data["flag"] = flag
train_data.append(tmp_data)
return train_data
def fit(self):
"""
calculate the mean and var of the data
:return: NULL
"""
data_list_1 = [data["data"] for data in self.data if data["flag"] == 1]
data_list_2 = [data["data"] for data in self.data if data["flag"] == -1]
self.p_y1 = len(data_list_1)/self.data_num
self.p_y2 = len(data_list_2)/self.data_num
self.mean[0] = np.mean(data_list_1, axis=0, keepdims=True).reshape(self.data_dim)
self.mean[1] = np.mean(data_list_2, axis=0, keepdims=True).reshape(self.data_dim)
self.var[0] = np.std(data_list_1, axis=0, keepdims=True, ddof=1).reshape(self.data_dim)
self.var[1] = np.std(data_list_1, axis=0, keepdims=True, ddof=1).reshape(self.data_dim)
def predict(self, data):
"""
to classify the data
:param data: the data u wanna classify
:return: int
"""
p1 = (1/(pow(2*math.pi, 0.5)*self.var[0][0]))*pow(math.e, -(pow((data[0] - self.mean[0][0]), 2)/2*pow(self.var[0][0], 2)))*(1/(pow(2*math.pi, 0.5)*self.var[0][1]))*pow(math.e, -(pow((data[1] - self.mean[0][1]), 2)/2*pow(self.var[0][1], 2)))
p2 = (1/(pow(2*math.pi, 0.5)*self.var[1][0]))*pow(math.e, -(pow((data[0] - self.mean[1][0]), 2)/2*pow(self.var[1][0], 2)))*(1/(pow(2*math.pi, 0.5)*self.var[1][1]))*pow(math.e, -(pow((data[1] - self.mean[1][1]), 2)/2*pow(self.var[1][1], 2)))
print(p1,',',p2)
if p2 > p1:
print("[*]: the data belongs to the second class")
else:
print("[*]: the data belongs to the first class")
加油
更新
在與小伙伴討論完這塊的內容后,我對于極大似然估計有了新的理解,現在記錄一下:
前面我們說了似然概率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地方,但具體表現在什么地方呢?
我們得從似然是什么重新說起:
我們先看一個例子:
我們現在拋一個瓶蓋,有正反兩種情況,但是由于瓶蓋密度不均勻,所以我們不知道正面的概率是多少,所以在這里我們假設正面的概率為theta,那么問題來了:
現在我拋了五次,出現了三次正面,兩次反面。所以,我問大家theta估計是多少?
那么,現在我們沒有別的辦法了,所以這里就用到了參數估計的方法:頻率學派的最大似然估計法。
似然就是一個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但是卻不同于概率,概率是告知的theta,但似然是不知道theta,要通過采樣來估計theta。
那么對于這個問題的似然函數是什么呢?
似然函數
在開始學習的時候,我有一個誤區,就是極大似然估計的似然函數必須是概率密度函數的乘積,正因為這個認識,讓我不知道似然函數的實際意義,所以理解不了為啥在這個特定的情景下要引入這個似然函數,但是實際上似然函數是什么呢?
似然其實就是特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只不過我們假設他符合某種分布,然后將概率參數化,也就是化為與theta有關的函數,一個特定的theta對應一個事情發生的概率,就比如說上面的拋瓶蓋,根據采樣三正一反的樣本已經出現,所以我們要通過修正theta值來讓他的似然最大化,所以真正的,最正統的似然函數應該是概率公式,也就是上面的那個公式,但是為什么有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似然函數是聯合密度函數的形式呢?
是因為:在數學上可以證明,概率密度函數的乘積與概率的乘積是有相關性的,而我們的任務是求出使似然函數最大時的theta值,所以概率密度函數也可以用來表示似然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