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說,她寢室的一個人老是見不得她好,說話帶刺。后來朋友買了瑜伽墊,在寢室時不時可以運動一下,于是她也買了,但只用過兩三次就被打入冷宮。再過一段時間,朋友買了一個相機,她又去抨擊別人拍出的照片是如何不好。
其實,這樣的嫉妒心理,是人的普遍情緒反應,每個人都會有。
日劇《勝利即正義》,其中有一集是說兩個鄰居,兩家一團和氣,鄰里和睦,兩家分別有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時不時的兩家一起吃飯,一起燒烤。
但是其中A家的小孩考上了私人貴族學校,B家的孩子還是普通學校。同樣是學鋼琴,A在各個比賽屢屢拿獎,而另一個卻成天打游戲,荒廢學業。A家的丈夫升職加薪了,而B家的丈夫卻因為公司債務焦頭爛額。
自從差距出來之后,B家主婦把A家主婦傷了,鬧上了法庭。
這樣的扭曲的嫉妒心理,造成傷害的例子并不在少數。產生嫉妒心理,需要四個條件。
一 對方與我們相像
我們會在與自己相似的人的比較或被比較中,因比不上對方而產生嫉妒。主婦A,B,兩家的情況相似,孩子開始也是同樣的上學,學鋼琴,丈夫同樣是在公司上班,但是后來B與A相差的情況越來越遠,這時候B的心理不平衡了,于是產生嫉妒。
而我們與不相關的人卻完全沒有產生這種感覺。
二 相關程度高
你對什么東西關注度越高,你就越容易拿它來與自己比較。比如說,開頭說的那位朋友的室友,因為總是朝夕相處,平時都一起出去。所以當朋友健身減肥的時候,觸及到自己渴求的東西,就容易產生這樣的心理。簡單來說,就是:越在乎什么,越容易被它傷害。
三 想象自己對于事物的控制力很高
有一句話說:與自己近的會嫉妒,太遠的只會羨慕。當自己認為這件事自己應該可以掌控,往往容易嫉妒已經取得這項成果的人。還是用開頭的朋友來說,她買到相機拍了好看的照片,而室友卻是抨擊,這就是了。
四 主觀不公平感
與他人作比較的時候,我們總是會覺得那個人并不值得擁有那些優勢或成就,我們會覺得那個人“運氣太好”;或者會覺得,我們怎么就會遇到那些不太好的條件,影響了我們所擁有的結果。我們會為此感到不公和嫉妒。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要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定位。你嫉妒的人之所以被你嫉妒,一定是有什么地方比你強,而他比你強的部分,一定是他付出了努力得來的,你能做的,就是學習他們身上你羨慕的部分,然后把自己變得讓別人羨慕。
要善于發現自己的優點,一味的看著別人,只會讓自己掉進泥沼越陷越深。
其實前面說的日劇《勝利即正義》中,后面還有一段。在法庭上,主婦A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她縱火嫁禍給主婦B,在門口拴著的狗的鏈子也是她自己打開的,為的是嚇主婦B。
因為她嫉妒主婦B,她的老公雖然債務加身,但是每天都回來陪她,而自己的丈夫雖然加薪升職卻有了外遇。自己的兒子雖然上的私人學校,學習好但無理取鬧,主婦B家的兒子知道體恤母親,分擔壓力。
所以說,你并不知道你在嫉妒別人,而同時自己也被嫉妒著。
《圣經》里的布尼爾祈禱文中有一個片段: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請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學習別人的優秀,區分善惡的嫉妒,努力去改變,這會讓自己更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