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家大事喜事不斷,70年大慶隆重舉行,黨的十九大四中全會勝利召開,山東號航母順利服役……在過去的這一年里,“有國才有家,有國才有個人”的道理在我身上充分體現。我的家庭和個人大事喜事也不少,全家人平安健康,家庭收入穩中有升,個人事業取得進步……
雖然有些大事喜事已過去,但要看清它們的實質,倍加珍惜時光,因為過往大事喜事的背后實質,是奮斗人生一步一個腳印打下的堅實美好基礎,彌足珍貴,決不能沾沾自喜,裹足不前,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徒費來之不易的基礎;要充分運用好基礎階梯,砥礪前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壯麗的人生添磚送瓦。因此,在2020年,我將繼續本分做人,誠實履職,謙虛謹慎;清白做事,刻苦鉆研,不斷完善提升自己。具體要做好以下五個方面:
一、堅持強身健體,保持意氣風發的精神狀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事業的基礎,是幸福的根源,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隨著年齡增大,身體即便不出大毛病,小毛病卻是難免的。如我,長期伏案,頸椎、腰椎等職業病已隨之而來,季節變化的時候苦不堪言,萎靡不振,又沒有特效藥可治,醫生說運動是個好辦法。雖說運動能減緩或化解疼痛,但要清醒地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態,選擇適合中年人的運動方式和項目,不盲目攀比,不霸王硬上弓地逞能運動。運動不當或過度反而有害,有人說“不運動坐著等死,亂運動等于找死”,話糙理不糙,據前一段時間媒體報道,有幾個青壯年在運動中猝死,這并不是聳人聽聞的傳說。有些事件就在身邊不遠的地方發生,不幸者還是同行業人員,真是令人扼腕嘆息。
二、堅持讀書習作,保持如饑若渴的求知狀態。古人云,“書中自顏如玉”“腹有詩書氣自華”,可見讀書對一個人的重要性。進入新時代,仍倡議“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好讀書,讀好書”,并且要求“學懂弄通,知行合一”。世界日新月異,科技一日千里,萬物推陳出新,可是不論日月盈仄,讀書始終沒有被淘汰,始終很重要,教育仍然是強國的主要手段,因而讀書的重要性就不必去懷疑和動搖了。自2019年起,我給自己下了目標,每日讀書30頁或1萬字,碼字不少于300字,堅持的較好。雖然“氣”還未“華”,但幸運地在紙媒上露了幾次“臉”,給我打足了“氣”,支撐我不氣餒放棄,堅定地把讀書和寫作當成一種修行,既然是修行就要久久為功,持之以恒,決不能一曝十寒,功敗垂成。當然在方式方法上要多動腦筋,比如在題材上,涉獵的多一點,廣一點,深一點,保持新奇感使命感,增加“活到老,學到老”的動力。
三、堅持愛崗敬業,保持勇于擔當的初心狀態。對于成年人來說,從業是幸福的主要來源,它不僅為我們衣食住行提供保障,在精神上還給我們帶來獲得感、成就感,在社會上受到應有的尊重。因此要倍加珍惜自己的崗位,不必去攀比職業的好壞,正確理解職業不同只是社會分工需要的道理,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態,積極投入到工作中去。多年的工作深深領會到,越是熱情地去對待工作,身心越是愉悅,如果一味抱怨、發牢騷,工作量不僅不會減少,工作成果也不會好。更不能推諉扯皮,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思想,要多換位思考,不折不扣地落實首接制,不要讓工作對象折返跑。時刻提醒自己,“船到碼頭車到站”思想千萬不能漲,更不能因“資格”越老越沒責任心,要守好初心站好每一班崗,切切實實的對得起每個月工資。
四、堅持實事求是,保持求真務實的樸素狀態。工作時間長了,經驗越來越豐富,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好處是工作能力水平高,處理復雜事情能力強,工作效率大大提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應。壞處就是容易患“經驗主義”,常以“走過的橋比年輕人走過的路還長”自居。若是有人溜須拍馬,頭腦還容易“燒”起來,輕飄飄地忘乎所以,自己給自己套上“專家”“大師”的帽子,高高在上,不到實地了解實情,凡事屁股指揮腦袋,憑經驗拍大腿和胸脯,指手畫腳,讓人無所適從,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要多學學“焦裕祿”“孔繁森”“谷文昌”等楷模的工作方式方法,對待困難和問題腳踏實地,親力親為,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深入群眾,走現場,找源頭,查真相,想對策,用科學客觀的方式方法解決具體問題,少走彎路,多做貢獻,實現人生價值。
五、堅持積善盡孝,保持本真敬畏的感恩狀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的財富多了,地位高了,聲名旺了,心里往往容易漂浮膨脹,目中無人,就是人們常說的“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如此狀態之下,就會失去敬畏,養成“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的“霸氣”,胡作非為,不仁不義,輕則突破道德底線,重則觸犯法規法紀,“蒼蠅”“老虎”“李剛的兒子”這些例子舉不勝舉,必須引以為戒,嚴格要求自己,從開車自覺禮讓行人、“光盤行動”等小事做起,同情弱者,心系蒼生,不忘疾苦,日行一善;“百善孝為先”“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常回家看看,感恩他們的含辛茹苦,默默奉獻付出,關心他們的冷暖,如今的生活水平高了,老人并不期望晚輩的物質給予,圖的是精神方面的,多和他們吃吃飯說說話,他們就心滿意足了,要知道傾聽父母的嘮叨和吃“媽媽的味道”是一種莫大的福分,不要留“子欲孝而親不在”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