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了解交互和產品經理的一些問題,想到之前學習視覺時候老師們說的產品的五個層面即: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和表現層。
產品經理與交互的工作內容一般公司來說是有很多共通點的,但也是有區別的產品經理工作側重于戰略層、范圍層;交互側重結構層、框架層;
視覺則是負責表現層。
以下是網上的一篇蘇杰(個人網址http://iamsujie.com)大牛的學習筆記摘要下來只做學習用:
戰略層:明確商業目標和用戶目標,重點是解決兩者之間的沖突,找到平衡點。例如,通常的商業目標是賺錢,而用戶是要省錢,這種最底層的沖突沒法通過產品設計解決,而要靠商業上找準價值的切入點。作為PD,通常早些年接觸不到戰略制定的過程,但仍然要深刻理解公司戰略并盡可能的去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范圍層:做好需求采集工作,確定功能范圍和需求優先級。這時候先要盡可能多的收集,通過各種市場研究、用戶研究的方法收集,不要遺漏;再盡可能多的放棄,因為我們的資源有限,只能做最有價值的。先做的收集不是為了放棄,而是為了不漏掉任何“最有價值的”。
結構層:完成信息架構與交互設計。上一步相當于把菜都選好了,現在開始考慮具體是蒸是煮是炒是炸了,這一步可以產出產品的功能結構關系,網站地圖等。一般來說,技術部門在這個層面開始全面介入。
框架層:界面設計、導航設計、信息設計,到了這一步,才出現用戶真正能看到的東西。常見錯誤是從以為這里才開始算設計,忽略了上面的幾層,這樣在大前提不正確的情況下做出來的產品必然會成為一個悲劇。
表現層:包含了視覺設計和內容優化。這部分是最有意思的,但設計師一定要理解好商業和用戶的目標才能做出正確的設計,畢竟我們不是藝術家,這里的表現是最終產品氣質的體現。
五層整體是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時間上是順序的,但每步的界限模糊,彼此交叉,而且必須反復迭代的,又有一點從商業到產品到技術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