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其實心情有點喪的。因為我又拒絕了朋友的一個兼職邀請。之所以說“又”,是因為之前我已經拒絕過一個「副業」機會了。
「副業」意味著「賺錢」機會,但一提到怎么賺錢吧,張不開嘴巴宣傳、不好意思打廣告、拉熟人朋友消費更是抹不開面子,還有就是不愿意費勁兒嫌麻煩……好像總是左右為難,做吧覺得這事兒不喜歡,不做吧你說跟「錢」過不去么?于是一個心安理得的理由推開「機會」——帶娃沒時間。
我到底在想什么呢?邁出一步就真的那么難?
2.
我有做「副業」的打算,雖然我現在還沒「正業」。但希望利用正式工作前的空檔,先把這粒種子播種上,慢慢培養長大,靜待時間,等它開花結果。
「副業」\斜杠工作在家庭收入結構中起到平衡、多樣化的作用,也為未來職業發展增添一個選項,有效降低“中年危機”帶來的焦慮感和風險。
正因如此,許多人都有自己的「副業」。那到底該選什么作為「副業」呢。拿我身邊的朋友舉例,微商、社群是首選,可以利用現成的朋友圈資源,有賣水果的、賣母嬰用品的,還有賣化妝品的。有的微商模式,既不必占用資金去備貨,又不必擔心發貨、退貨和售后問題。還有一種「副業」,是利用空閑時間發揮專業特長,做一些與職業相關的事。
我決心拒絕前一種「副業機會」的可能性,因為我對此缺少行動的動力和持久的決心。
于是我把精力更多放在與專業\職業\特長相關的工作上去尋找:
?專業:
多年HR從業經歷,最核心的內容是在「關系處理與溝通」和「人的成長與發展」。
?特長:
30多年發現的第一個不算「特長」的特長
個性使然,具備教練對話的「先天」優勢
?會在意并且回應對方的每個傾訴的點
?會贊同或者發現他們的長處
因此,我心中理想的第二職業或者「副業」應該是在專業和特長重合區域的內容。
初步的想法大概是這樣的:
這是我想做的「副業」類型,之所以拒絕朋友拋來的兩次「副業」機會,根本原因還是我不喜歡和本能抗拒吧。
在有選擇的空間時,容自己任性一把。
3.
「副業」怎么做起來?光是找到方向和目標,才僅僅算是一小步。計劃、行動、一點點積累,才能決定「量變到質變」,而不是「變質」。
我設想粗略的發展路徑是:
第一步:運營公眾號「微HR」,持續學習、總結并輸出更有價值的HR職場、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主題文章,仍然以自我興趣為主導,兼顧趣味和熱度,借此提升專業水準:每周一篇,要求接地氣、有案例、有分析、有方法。
第二步:打破內心恐懼,有兩點:一是敢于互動,開放的心態接納他人的觀點,不吝欣賞、分享與贊同;二是敢于宣傳自己的觀點,不再悶聲寫,在朋友圈分享、HR平臺發聲互動,讓更多人看到。
第三步:召集更多相同頻率的人做讀書會,交流碰撞,建立和帶領一個主題學習的小圈子。
第四步:在一個圈子內,嘗試做公益類職業相關輔導或收費類項目。
以上,能想到的暫時是這些。
副業,這條路該怎么走?
先找到目標,然后行動、積累、堅持,除此還有等待。
種樹,最好的時間就是現在。
這個春天,我已播下了種子。
2020.3.29初春 晚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