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看到有人說這部片子被禁了5年。
幾乎讓人全程淚目的電影。
可以說,劇里的每一個角色,都有讓人心疼的地方:李玩的孤單、無助、失去愛因斯坦的絕望、不被理解與這一切背后隱藏的對愛與陪伴的渴望;愛因斯坦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間的脆弱的生命;父親的生活壓力以及成人世界里戴著偽善的面具的無奈;爺爺奶奶即使受傷也總是第一時間心疼孩子......當然,還有那些讓人傷心的場景:父親對李玩簡單粗暴的打罵和事后的道歉彌補,還有爺爺對李玩丟失愛因斯坦瘋狂尋找的不理解與吵罵......
這部電影雖然只是講述了一個少女丟失心愛的狗的故事,但卻折射出了些許現實的樣子:
1、重男輕女。
雖然現在已經是男女平等的社會,但由于封建傳統的思想早已存在N多年的歷史,所以要說徹底被清除掉似乎是不太可能都,至少目前來說是這樣。
劇中爺爺給弟弟昭昭取名字、父親對待姐弟兩人犯錯不同的態度這幾幕就能明顯感受到。
2、粗暴無情的打罵之后掏心掏肺的道歉彌補與各種講道理。
說實話,無論是劇中還是現實生活中,最不喜歡的就是這種家長。或許你會反駁“講道理沒有用只能打罵教育了”,那只能說明你還不能和孩子好好溝通交流,或者講的道理還不夠讓人聽得懂,再往前一步只能說明對孩子的關愛程度不夠,以及教育方式出現了偏差。
打罵教育并不能解決問題,一巴掌下去可能就打掉了孩子的純真,甚至可能打掉了父母與孩子之間好好溝通交流的機會,甚至孩子會變得自卑自閉自我否定從而更加消極墮落......這樣說似乎嚴重了點,誠然,肉體的感知比精神的感知來得更快些,可以讓孩子“長記性”,但在我看來,打罵教育只能是說服教育的一種輔助工具罷了,且只能在最最無奈的情況下才會被使用,若動不動就打罵孩子,這能說明這個家長易怒、有暴力傾向。
李玩遭到爸爸的一頓打后,是認錯了道歉了,也似乎變得懂事了,但,這并不是發自內心,只是暫時對于這個不友善的環境的屈服與自我保護;隨后,爸爸又抱李玩,道歉,各種講道理,一把鼻涕一把淚訴說自己的心酸、工作的困難,但我覺得,不管怎么彌補,李玩的心中都因粗暴的打罵留下了深深的傷疤,不能隨時間平復的那種傷......
不要在有意傷害一個人之后再做所謂的彌補,既然彌補,那為何又要傷害呢?
3、孩子心中,更渴望的是精神交流而不是物質給予,是陪伴而不是敷衍。
如果李玩爸爸能夠對她多陪伴一些、多關愛一點、尊重一點,那他就能夠知道李玩的興趣愛好是什么、擅長和不擅長的科目、為什么會在愛因斯坦丟失后如此瘋狂地尋找......
當然,站在客觀的立場來說,對于李玩不顧爺爺奶奶的感受瘋狂尋找愛因斯坦的任性、發脾氣也是應該被教育的。
除此,對于堂堂姐的果敢、李玩對高放的口中的喜歡的理智也是很欣賞的。
在影片最后,有一排字幕“本片反對虐待動物和食用狗肉”。嗯,第二只“愛因斯坦”的遭遇真的令人唏噓,做一個善良的人吧,畢竟動物也是有靈性的。
張雪迎在她關于《狗十三》的一條微博下這樣說:
成長總是這么讓人“笑不出來”嗎,又或者亦如人生。我們被要求磨去的“棱角”,真的是必不可留的嗎?很多人說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那我是否可以不選擇這樣的成長?我不想向成人世界妥協啊。
李玩好歹有個平行宇宙可以幻想,而自己只有一地雞毛的現實。如果你看完影片,被戳中不曾揭開的傷疤,那么對不起讓你這么難過,想抱抱你。而如果你看完沒有共鳴,那么恭喜你,你好幸運。
所以,愿每個生命都被溫柔相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