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節課發起人Luke,十年以上產品經驗,原百度搜索產品架構師,資深產品經理,《產品的視角:從熱鬧到門道》一書作者。
寫了《產品的視角》后,雖然大家還算喜歡,但我總覺得還有很多想法沒有表達出來,所以試著連續寫一些文章,看看能不能從產品操盤的角度去總結一下自己的想法。
如果能夠持續堅持下來,也許就是我的下一本書,當然,也許堅持不下來,你知道,我的意志力很薄弱。
“你覺得這款產品怎么樣?”
“這款產品能火嗎?”
做產品十多年,我經常被人問到這樣的問題。
這類問題其實特別不好回答,或者說它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很多我看著很好的產品遲遲沒有增長爆發,很多我們覺得很不酷的產品居然也能在險象環生的叢林之中穩定發展起來。
所以,我慢慢地也學會了這樣的回答——
“不好說,得看!”
但事實上,對于如何判斷一款產品是好還是不好,是有一些標尺可以作為答案的。區別只在于:你是要以用戶的視角去判斷,還是以專業的視角去判斷。用戶的視角比較感性和無邏輯,而專業的視角則高度強調邏輯。
二者之間,是大有不同,甚至背道而馳的。這就好像評價一部電影,大凡專業人士看好的文藝片,票房常常慘淡。而不為專業人士喜歡的娛樂片,經常賣得相當叫座。
如果你希望得到用戶視角下對于產品的判斷,可能唯一的路徑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用戶,或者自己深入到用戶中去。
至于專業視角下的判斷,正是我們這篇文章接下來要講的東西了。它可能需要更加復雜的判斷。
以下,我會聊聊兩種我自己常用的判斷產品好和不好的方法,一種偏主觀,另一種則偏客觀。
一.依據不同類型產品的核心價值表現進行評判
通常情況下,我們把產品分為四類:運營驅動型、體驗驅動型、技術驅動型和資源驅動型。以下為你一一細說:
1.運營驅動型產品:交互敏感性低,效率敏感性高
2015年出現的很多O2O產品都屬于運營驅動型。大型的產品如滴滴打車,發展中的產品如河貍家、e袋洗、功夫熊等。
對于運營驅動型的產品,我們的判斷其實不需要太刻意從產品交互體驗、產品形態的創新和UI美觀度去考慮,而是更多的要從內容的充實度、流程的完整度和線下服務的體驗。
這類產品的價值在于更高效地完成用戶原本存在的線下需求,所以效率為王,體驗方面容錯率高,細節敏感度低。
通常來說,這類產品我們更關注以下幾個指標:
·內容的豐富程度
主要包括服務提供者的數量、評價指標、口碑、距離、響應速度和時間等,目的是能夠讓用戶更輕松地作出決策。如果我想打車,打開之后發現我附近10km內沒有一輛車,你說著交互體驗極其牛逼又有什么用呢?我想這方面的學費搖搖租車和大黃蜂打車都已經交過了,在內容/服務還不夠充足的時候,拼命提升App的交互體驗,對用戶來說可能會形成“中看不中用”的印象,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很難輕松地做出決策。
事實上,很多產品都在這方面犯了錯。
而滴滴打車從外包App開始接受運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大家忍受了一個不那么完美的App體驗,但司機數量和訂單量都在不斷增長,恰恰證明了這類產品處于早期發展階段的時候,用戶對其交互的敏感性低。
河貍家也是一樣,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體驗河貍家,發現了很多產品方面的問題,見到雕爺的時候也直言他們的App在產品設計上有諸多不足,但他們花了很大力氣通過采用阿里地推的模式,請了阿里的同事來做美甲師的引入和運營,使得平臺產品雖然不完美,但服務充足、全國覆蓋率高、線下體驗扎實。我想,這樣的策略對于運營驅動型的產品來說是對的。
·線下/線上服務的質量
不管是滴滴打車還是河貍家,用戶需要的是打開App之后能在很多服務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服務,并且快速響應,服務完成后體驗完美。
這比交互漂亮來得重要。否則只能是空有花架子,華而不實。
要做到服務質量靠譜,需要的是線下功夫。需要制定完善的服務體系、售后策略、品控、評價體系等,這些事情都是線下運營團隊的工作,這部分工作的完善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你要知道,這些才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它的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產品本身。
·響應效率和流程
響應效率其實也是服務質量的一部分。比如我在滴滴快車上選擇的車半小時都沒來接我,或者接我的過程很復雜,我會覺得滴滴真是個爛產品。或者用了河貍家叫了個美甲師,結果支付的過程非常痛苦,一直都支付不成功,而且美甲師還不能接受現金,這時候用戶也會抓狂。
要想提升響應效率,必須在服務流程和服務者數量及地理分布上做好工作。
主要流程順暢的同時也需要好好去梳理,讓主干流程短小精干,支線流程盡量弱化。
總結:運營驅動型的產品,用戶對其交互體驗的敏感度低,對效率和服務質量的敏感度高。
2.體驗驅動型產品:交互敏感性高,逼格決定一切
這類產品主要是內容型平臺、社交類產品。典型的產品如in、nice、微博、網易loft、簡書等。
對這類產品而言,用戶消費的是一種感覺、逼格和純在線的體驗,當然還有內容本身。
所以,這類產品常常會用創新型的產品形態和獨具一格的設計風格來抓住最早的一批種子用戶。
無論是國外的facebook還是國內的微博、還是小到in、nice和簡書這樣的產品,都在產品創新和體驗上做了很多事情。
當然,這類產品也會遇到“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是先有內容,才有用戶,還是先有用戶才有內容,但撬動這個的顯然不是線下運營這件事,而是大家對于產品體驗和味道的喜歡,我喜歡簡書的閱讀體驗和寫作體驗,所以我愿意把自己的日志發表在簡書上。
我覺得fb的產品形態更讓我有展示的欲望,所以我把生活的照片發到fb而不是其它地方。
對于這類產品來說,天生需要產品創新。對于這樣的產品的好壞判斷更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產品營造的獨特氛圍與文化
這類產品早期宣揚的文化很重要,“一個社區,最重要的是文化”,豆瓣、知乎甚至貼吧,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這些文化會像滾雪球一樣帶來同類“口味”的用戶。
豆瓣的小知文化,知乎的認知文化,貼吧的開放八卦文化,都是讓這些產品從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的竅門。
同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文化作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往往會不斷地加強大家對這個產品的認知和忠誠度。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豆瓣一些產品功能的改動,會令粉絲們感到難過,甚至抵觸。
·產品形態的創新
早期產品在產品形態、交互樣式上要有獨到創新之處,讓用戶在使用的時候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喜歡上它。
比如,探探這款app在國內的社交產品里暫時突圍的一個原因是其交互體驗非常簡單和流暢,我第一天開始用的時候就覺得這款產品在社交理解上很到位。手指左邊滑動是不喜歡,右邊滑動是喜歡,非常容易吸引第一批用戶的關注,完成冷啟動。
反觀一些社交類和內容類平臺,不點名批評的說,使用戶完全沒有想用的感覺。如果一款社交類產品做得不性感,我實在沒有想去用它的欲望。
·體驗和細節
讓我感觸很深的是36kr這家內容媒體平臺,本質上,36kr早期是一個科技類博客,但他的閱讀體驗和前端體驗超越了很多的科技博客。
比如下圖是36kr的文字效果:
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某科技門戶的文字效果:
雖然看起來是小的差別,但對于以閱讀為核心服務的資訊門戶來說,這就是最核心的體驗。36kr的文章,標題和文字的字體更加舒服,段落間距也更加松,字間距很舒服。
雖然可以用更加專業的數字去描述其中的差別,但我想用戶已經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閱讀的感覺了。
說到這點,我覺得網易loft也給我很強的閱讀體驗和寫作沖動。包括簡書,其清爽的界面,得體的排版,不管是寫作者還是讀者,都能夠心無旁騖地享受其傳達出的文字的力量。
總結:這類產品的主要核心點在于產品形態和交互體驗。
3.技術驅動型產品:效率和算法更重要
這類產品大部分為工具類產品、推薦類服務或企業級商業產品。比如工具類的語音助手、搜索產品和廣告服務等。這類產品的體驗往往是通過黑科技來實現的。
有些很酷的功能不是想的到想不到,而是技術手段是否可以實現。比如語音工具的代表性產品“科大訊飛”,他的語音識別率高達94%以上,能夠識別普通話、廣東話和四川話等,甚至更多的方言都可以實現,這樣的效率基本可以做到人機對話。
對于此類產品,我們更關注以下幾點:
·讓技術加強體驗,形成完整的體驗通路
雖然科大訊飛的語音技術做的很好,但其產品化卻很一般,一直以來都以服務提供者的方式在業內出現。
出門問問也是一款比較好的技術驅動的產品,最近也是被谷歌收購,看起來在產品體驗上會有些提升。而出門問問很早開始在技術上做了很多工作,在商家抓取、用戶標簽的識別、語音識別上產品化做得很好。
我想,出門問問是將技術隱藏在產品后面,以技術手段驅動產品體驗。這樣的產品,交互和產品設計其實是能讓技術大放異彩的。
·精準推薦,個性化挖掘提升體驗
另一個典型產品就是今日頭條。今日頭條從資訊的個性化推薦入手,以“你關心的才是頭條”為賣點,讓每個人可以看到屬于自己的頭條,這就是典型的通過靜態和動態數據給用戶打標簽,然后再給內容打標簽,建立兩個標簽庫的映射關系,不斷優化推薦算法。
這樣做的好處是,當推薦模型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其推薦的準確率甚至會比用戶更加了解自己的喜好。
·企業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
針對企業級產品,交互體驗也不是很重要,企業更看重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所以如果技術手段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也可以是一款好產品。當然,如果體驗更好,也是加分的。
比如百度的鳳巢廣告,能夠讓企業在眾多廣告產品中更高效低成本地獲取用戶,其預估CTR模型技術是功不可沒的。
總結:對于這類產品,技術的效率和算法的能力是評估產品好壞的觀察點。
4.資源驅動型產品:資源獲取的能力
這類產品其實不用太多說,資源驅動的產品,好壞的評價是能否獲得更多資源。
資源有兩類,一類是運營帶來的市場化資源,一類是壟斷類資源。
前者其實可以歸入運營驅動的產品,后者其實更多的是12306這樣的公共資源和BAT、京東等自然壟斷企業的孵化產品。
應該說,航旅縱橫是一款公共資源使用得比較好的產品,脫胎于“中航信”的母體,將中國航空資源使用的比較好,打通了用戶和航班之間的關聯性。一般公司很難做到,因為很難獲得如此全的資源數據。
另外一個好的案例是“聚劃算”這樣的產品,脫胎于阿里的母體,在實體商品交易上很快就完成了幾百億的交易,成為實體商品促銷最大的平臺之一,這其實也是基于阿里商家和用戶資源驅動的。
雖然資源驅動的產品不多,而且很容易被我們漠視,但事實上,能夠在資源密集的“沃土”里脫穎而出,其難處不亞于“一窮二白”的創業。
以上,我們根據不同產品做了一些分析,接下來,我給大家提供一些技術性的手段來具象地評估一款產品的好壞。
二.依據數據和第三方信息來評價一款產品
我自己經常會采用的第三方信息和數據又有兩種,分別如下——
1.某神秘國外數據平臺
國內對于產品的評估還沒有做的很好,但國外有些平臺已經開始對app進行了很好的分析。比如接下來我們要看到的這個某國外神秘數據平臺。廢話不說,以下直接上界面。
用戶可以填寫你要了解的App名稱;
比如,我選了WhatsApp:
得出WhatsApp的分數,并且還比較了其它三款同類“社交網絡”的App分數:
那么,這個分數是怎么的出來的呢?主要是如下三個指標,當然還有更細致的指標:
它還給了更直觀的圖形展示:
以market reach為例,其給出的評估指標為:
這是一款完全通過技術來打分的產品。并且給出了很具體的提升方法。
2.App store的指數
其實,相比技術化,冷冰冰的評價,我覺得App store的分析更加有意思。我提出了一種叫App store評價模型的直觀評估手段。
什么叫App store評價模型呢?就是評價形成的一個模型。
大家都知道,App store是5分制,1分代表很差,5分代表很好。根據大家的打分,我們會看出來,評分框會出現幾種模型:
F模型:5分很多,4分其次,其它評分數很少。這樣的產品可以說用戶很喜歡,并且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可以持續推進。
E模型:5分、3分、1分比較平均,中間的少一些。說明這款產品有一部分人很喜歡,也有一部分人很不喜歡,說明“該產品有顯而易見的缺陷和用戶滿足的問題”。
G模型:1分很多,5分其次,其它分很少。說明這款產品急需改進,大部分用戶用過都說差。
一款評價模型為“E型”的產品,從評價看,用戶反饋有很多硬傷,產品體驗和價值存在明顯的可視的缺點。
一款“F型”的評價模型,整體體驗沒有可見硬傷,產品發展路徑比較樂觀。
一款“G型”評價的產品,問題非常明顯,有顯而易見的問題需要解決。將影響產品自發增長。
這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看的一種直觀方法。
其實說了這么多,我想表達的是,不管是直觀感覺還是具體技術手段,我們都應該回歸到產品的場景中,看產品要解決的問題和滿足的需求是否能夠讓用戶爽。在三節課,我們稱其為“性感指數”,性感指數是指用戶使用這款產品后爽的程度。
希望大家都能做出讓用戶覺得“性感”的產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