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年輕人的困惑在于不知道想要什么。當下,年輕人的困惑仍然如此,但又有所不同,我們仍然不知道想要什么,但卻清楚的知道不想要什么,會斷然拒絕自己排斥的人和物的打擾,感情、事業、生活皆如此。拒絕的勇氣和魄力是遠超前人的。幾十年前的年輕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被動的接受運氣成分極大的給予,感情、事業、生活皆如此,他們絕大多數沒有拒絕的勇氣和魄力,他們的時代口號是做時代的弄潮兒,而不是時代的顛覆者。
?很不幸,中國這些年一直在顛覆,世界觀、價值觀隨著改革開放發生了某些根本性的改變,身處其中的你我,也許說不明白,但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卻實實在在的影響著我們,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按照社會進步論的觀點,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關鍵在于發展的背后,犧牲的是哪代人的利益。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作為一個大的趨勢,和可持續發展一樣,本無可辯駁,但犧牲的那一代人是否應該受到應有的尊重,而不是任其被放逐。尤其是那些弱者,他們和整個時代的人一起推動了時代的發展,卻不能向強者一樣,不斷地適應,不斷地改變,他們貢獻了推動時代進步的力量,也創造了毀滅自己的武器。
?多情總被無情擾,世界是理性的,其運轉規律是固定的,貌似不需要半點感性的潤滑,要想得,必有失,或先或后,早晚要還的,我想這可以叫做理性守恒吧。我想按照這個語境說另一點,理性守恒帶來的感性失衡。理性合理不等于感性合理。后代人在前代人栽的樹下乘涼,后代人應該享受這陰涼,這是前代人理性的必然選擇,也是后代人的感性源頭,這源頭的生生息息與此案的后代人無關,卻融在了理性守恒與感性失衡的關系中。
?理性守恒是向下的守恒,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完善創建;感性失衡確是向上的失衡,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犧牲無我。值得一提的是,向下的守恒和時代發展呈正相關關系,新守恒成就新時代,新時代激發新守恒,直至世界終結;向上的失衡和時代則無規律的函數關系,失衡積累到一個峰值,就會保持下去,直至世界裝不下那么多的尸體。
以失衡的感性去觸碰守恒的理性,沒有蚍蜉撼大樹的勇氣是做不到的,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一樣,都處在時代向前發展的洪流中,背負著感性的悲壯之志,囿于理性的牢籠,成了一枚顧全大局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