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開始就在知識服務行業摸爬滾打了。大課、小課、線上、線上都做過,現在在跟頭部的知識服務等平臺合作課程產品。
上周六在MBA智庫主辦的信鴿商學院的線下課程中,認識了老光老師:
1.他從傳統線下講師轉型為線上暢銷課IP,用了三個月時間
2.他的《精準表達課》課,完課率在90%以上。
這樣"可怕"的成績讓我這個知識付費老兵特別認真的聽完了老分享的知識IP如何做第2曲線的增長主題。
為了讓更多朋友理解、做好“知識產品”,下面以老師的分享為主,結合我以往的部分思考,整理成圖文給大家。
高光提示:以下的總結,是經過實踐驗證的、可操作的做課方法論。按照里面的標準,不保證能成為爆款,但是能成為平臺和用戶喜歡的課程產品。
? ? ? ? ——以下是干貨的分割線——
老光老師經歷:
2017年做第一門線上課,《精準表達》課,目前課程創造爆款千萬級營收。
老光老師在各個知識服務平臺的課程海報
如果做一門比較受歡迎的線上課,老光老師分享以下幾個話題
1、如何開始一門課程(如何做選題,線上課程如何定位)
2、如何打磨自己的一門課(課程法則手冊)
3、線上課程的一些思考
4、未來知識付費可能的未來
一、選題“幫助什么人在什么場景解決什么痛點”
1、選題考慮你的課程內容,在幫助什么樣的人,在什么場景,解決用戶什么問題。
2、用戶需求,自己擅長的,并且課程內容差異性。
3、爆款課程=高頻+痛點+易學+易用+好講師+策劃
二、線上課的時間顆粒度原則
一些課程打磨原則。
15分鐘。每節課不超過15分鐘(沒壓力)
30秒。不超過30秒進入主題(沒耐心)
3分鐘。3分鐘要有亮點或者金句(易走神)
5分鐘。5分鐘小節。(進步感比進步更重要)(有邏輯)
1分鐘。1分鐘總結。(獲得感)
“關于課程內容結構-補充打磨細節
每小節的主題和內容相對獨立,可以解決一個相對獨立的小問題,時長10–15分鐘(2500–4000字)
關于課程試聽
【試聽】給出足夠吸引人的洞察和內容價值,簡單介紹課程結構。
● 給出理念:關于主題,給出洞察和判斷;
● 需求分析:為什么用戶應該聽;
● 產品優勢:課程能提供什么樣的亮點和差異化內容;
● 簡單結構:接下來的內容分成哪些主題,做簡單介紹。
勾引好奇心:開頭點題并且從勾起好奇心開始,給聽眾一個聽下去的理由,可以設計一些有共鳴的生活、工作場景,觸及聽眾的剛需問題。
一個音頻應該只有一個中心意思,且在開頭就亮明,結尾再強調。
用單層的清單式口語講述(比如:4招,5原則,6個必要……),
雖然結構上可能是金字塔形(“一、二、三”下再分“1、2、3”的多層邏輯),但口語上一定要形成單層的清單結構,多層邏輯可以處理成“一、……比如…再比如…”、“二、……你看…你再看…”。
方法模型+怎么使用+案例+總結的形式呈現,場景化應用的例子最佳。
最后,在 結尾簡單總結全篇主要內容,提出啟示和建議,點明價值。”
當你用對方法時,對的結果就是大概率事件;如果你沒有用對方法,那你的結果就不可預估。
打磨內容的方法是要給用戶進度感和收獲感。收獲感比收獲更重要。
三、線上課程的4維思考
系統思考、用戶思維、編劇思維、抽離思維
1.系統思考
首先要有系統思維。從系統看知識付費需要籌備的工具和素材。比如海報場景,邀請很多大咖的海報,每節課做好知識卡片。
過去看重的是外王。未來會注重的是內圣。
2.用戶思維
流失率。是站在我們的角度。如果站在用戶,用戶需要關注一個指標是完課率。
關于完課率的一些數據。荔枝平臺平臺,年課程完成課程的概率是46%。老光的完課率是99%(完課率同樣帶來課程營收的提升)
3.編劇思維
同一個坐標里講故事,而不是孤立的一人一事。
知識付費每期內容需要做好“GPS”,幫用戶定位導航、不斷明確位置和方向。
首先是位置坐標。例如:
● 今天是這個模塊/系列的第幾講?這個模塊還有幾講?對于這個模塊昨天/前天/之前都講過啥?對于這個模塊明天/之后會講啥?
● 這個模塊/系列是全年的第幾個部分?一共有幾個部分?
● 這個模塊和之前之后的聯系是什么?(并列?進階?升級?維度?時間線?空間線?)
時常喚起用戶的所在位置,如有必要,把當天內容所處位置做成地圖、路線圖等、用做標記的方式進行更直觀的視覺呈現。
第二,是價值坐標。例如:
● 一個領域有那么多知識、概念、理論、方法,為什么要選這個講?
● 這個概念處于用戶一步步進階這個學科領域的大廈的什么位置?
● 學會它用戶可以如何?可以增加什么?
● 沒有它,不講它,用戶會損失什么?……
價值坐標,就是把以上答案強化輸送給用戶。
幫用戶構建體系感、進階感、獲得感。明確從哪里走過來并且將會走到哪里,至關重要。
4.抽離思維
質檢自己的線上課程的時間段在一周之后
質檢內容的表達的方法是,是否通俗的語言表達清楚一個知識點。
標準是上可雅,下可俗
四、知識付費可能的未來:
1、從流行到經典。比如2019年的爆款課-紅樓夢。接下里經典里面大概率有爆款
2、從研究到敲門。用戶沒想專門研究,只是為了解內容
3、從系列到智庫。平臺需要建立可以搜索的知識庫(搜索的能力)
4、從學習走向社交。
5、從場景到場劇。
老師所分享的方法不認為唯一正確的,但它確實是正確的一種。
復盤總結:
1、如何開始一門課程(如何做選題,線上課程如何定位)
選題“幫助什么人在什么場景解決什么痛點”
爆款課程=高頻+痛點+易學+易用+好講師+策劃
2、如何打磨自己的一門課(課程法則手冊)
打磨內容的方法是要給用戶進度感和收獲感。收獲感比收獲更重要。
3、線上課程的一些思考
系統思考、用戶思維、編劇思維、抽離思維
4、未來知識付費可能的未來
從流行到經典。從研究到敲門。從系列到智庫。從學習走向社交。從場景到場劇。
本次線下課程中老師金句不斷:
1、過去:是活到老,學到老。現在:學到老,才能活到老。
2、不是老師講的有多好,而是學員可以學到什么。
3、表達永遠是一種遺憾的藝術。
4、獲得感比獲得更重要,危機感比危機更重要,目標感比目標更重要。
5、幫用戶構建體系感、進階感、獲得感。明確從哪里走過來并且將會走到哪里,至關重要。
--END--
內容參考《廈門信鴿商學院分享筆記》《得到手冊》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