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意思是說一個演員之所以能在舞臺上有精彩的表演,靠的是長年不間斷的“練功”。
寫文章是件“苦差事”,累了感受的是“心力交瘁”,而不是“滿頭大汗”,是心里累。寫作同樣需要時間,而且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寫文章要想有點出彩,就必須長期積累、長期堅持、筆耕不輟。寫作如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必須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01由少到多
這就和小學生一開始寫作文一樣,很難長篇大論,只幾句話就完了。到了中學、高中,不但篇幅變長,少口一千字,多則二、三千字,而且還略顯“文采”。
剛剛開始寫作,更應當是從“由少到多”開始。所以,初寫文章,一定要有耐心、有耐力,從“少”開始,由“小”起步,因為這是寫作的一種規律,是不可逾越的,必須經過這個階段。
02由收到放
宋代散文大家歐陽修就主張這一觀點,他說“作文之體,初欲奔馳”。大文豪蘇東坡也說“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嶧嶸,采色絢爛,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這兩位文學家所談雖然針對的是文學創作,但我們寫簡書,談感受,拆文章,也應遵循這一規律。
初學寫作,條條框框不要搞得太多,那樣會捆綁住自己的手筆,將自己的思維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不妨“放膽”去寫,到一定階段再加以“剪修”、“收束”,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放到收。
03由敘到論
就一般來講,敘述是所有文章必須運用的一種手法,通過“敘述”,把所要表達的內容說清楚,讓人家看明白,這是寫作基礎的基礎。
而論述要對自己提出的觀點,通過論據來證明,或對別人提出的問題,加以辯駁,所以“論述”的難度要明顯大于“敘述”的難度,對于初寫考來說,就應先易后難,先把“敘述”的基礎打好,然后再向“論述”的難度攀登。
04由規到巧
俗語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寫作初期,首先要在表情達意、語法修辭上下功夫,用氣力,把基礎打牢。寫得多了,自然也就“熟能生巧”,寫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思路。這就如同寫字一樣,初寫的時候,首先要認真地臨摹書法大家的字帖或碑帖,掌握字體的結構,學會運筆的提、按、施、轉,當模仿到“像”、“很像”,由形似到神似的時候,再從“像”中跳出來,將所學的東西 “揉碎”,把“我”放進去,變成自己的東西,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個過程叫 “入帖”和“出帖”。
寫作與書法道理一樣,只有先遵“規”守“法”,才能由 “拙”到 “巧”,有了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寫出的文章自然也就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了。
現在不少人開始從事網絡文章寫作,初期往往感覺如春蠶抽絲,一點一點往外吐,寫作很吃力,有不少人初期就淺嘗輒止,寫文章就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樣,有個較長的過程。
以上是從事寫作過程中的一點體會,感覺寫文章是個堅持的過程,是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需要堅持、堅持、再堅持;提高、提高、再提高;積累、積累、再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