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快兩年,研究生也讀了快兩年了,這近兩年來,每個同學都在經歷一些事,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在爬成長中的坑。
本科畢業時候,班里絕大大部分同學簽的工作都是中鐵、中建、路橋這些修橋修路常年駐扎在山里或郊外的公司。
有像郭蛋蛋這種經常戴安全帽出去檢查做監工,他第一份工作在重慶,被累出闌尾炎。
有像許神這種被“發配”到邊疆地區扛炸藥,爆破巖石采煤礦,據他說有次差點被蹦出來的石塊砸到,還有一次差點被別人點火的炸藥沖擊波炸飛。
還有阿拉伯告訴我,他在山西大部分工作就是早上6點起來開個 早班會,然后就是去隧道山洞里轉轉,大過年的都沒請到假回家。
另外選擇去上海工作的薔薇姐曾告訴過我,她體會到了在繁華大都市螻蟻般存在是種什么感受——孤獨無助又無可奈何。
這一年多,大家都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代價”。目前,我了解到就業的那些同學大部分都開始了重新的選擇,有的選擇辭掉工作回家準備研究生考試,有的選擇自主創業,而更多的是選擇回家考教師編、事業編、公務員等體制內的工作。
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那些工作過的同學中,而且在我認識的不少研究生同學中,也都有很多坐著這方面的打算。當然,我的家人也建議我去考個公務員,圖個安穩日子,不過不過被我拒絕了。
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如今這么多高學歷的人都跑去找體制內穩定的工作,過混吃等死的日子,太沒出息。但是仔細想想,大家做出這樣的決定其實也是對自身能力和資本的一種正確認知以及對現實的無能為力。
社會階層固化,上升通道受阻,各種二代崛起,早已是現實。這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產生的狀況,中外都一樣,誰都逃不掉。我們這些90后的原生階層的普通學生,除非有驚為天人的本事,再加上好的運氣才有可能實現超階層的逆襲。可現實是大部分人最終都還是哪里來回哪里去。
相比較80后們,我們需要煎熬的時間年份也就必然要長很多。上次閱讀了一篇叫北京喬木的作者寫的《我花了20年,上了一所你落榜才來的大學》。文章中作者表達出,要實現一個階層的突破至少需要兩代優秀人的努力。
另外有人會問,教育可不可以增加競爭砝碼呢?比如說高學歷。其實對很多普通的學生來說,這個buff功能不明顯。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并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完成職業生涯規劃。有的一些高校開的課十幾年都不變,教書的很多都是ppt放映員。很少有幾個愿意和學生聊聊現實真相的老師。
而且高學歷的成本是年齡優勢的喪失。一些厲害的新型公司都不太喜歡年齡大的求職者。而傳統企業等級森嚴,想進去你懂得。那么越往上讀最好的選擇就是留校當老師,搞搞科研什么的。
高學歷搞科研是一定有好的保障嗎?這個得看你取得這個學歷所在的平臺吧,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寒假的時候,一個北石油的老師告訴我,他們課題組有一個博士找工作很輕松的就拿到兩個不錯的offer。而要知道這背后可是院士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給他加成呀。有幾個學生能有這樣的機會呀。而且讀博士,家里條件得要可以,在經濟上能能給與很大支持。 很多工科專業比較苦逼的就是學生期間沒辦法接私活。
其實穩定的工作也沒什么不好,人生能過得開心就好。不過,總有一種危機感就是,在年輕的時候,還能拼幾年的時候就選擇了穩定,到將來可能要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
我一直覺得這幾件事情應該堅持:
1.考上大學的,好好讀大學,多認識有經驗的人,多看書,多嘗試新事物,盡快完成自己思維層次的升級;
2.沒到33歲前還是盡量不要選擇太穩定和太傳統的工作,這接觸不到好的人脈圈,走不遠。
3.走向社會的,也還需要想方設法的學習提高自己,在中年危機到來之時,完成一定的資本積累。
4.努力過后再聽天由命,過安穩日子。
我讀研近兩年來也是有得有失,總體上收獲大于損失。正是在研究生期間,我才有足夠的時間來真正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該做些什么,然后沒有顧慮的去嘗試一些東西,雖然這其中很多不成熟,最后失敗了,不過自己能感覺到心智的成長比以前加快了很多,認知能力的提升也拔高了很多。
我也知道努力的還不夠,欠缺的還很多,也時常焦慮。所以今年有計劃的一點一點改變自己,尋求更高層次的進步。
也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每天都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