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約726--786),字文房,安徽宣城人,后遷居洛陽,郡望河北河間。天寶年間進士,官至監察御史,至德年間被誣陷而貶為南巴尉(今廣東茂名)。大歷年間,出任江淮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又因事被貶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馬。唐德宗建中年間,官終湖北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劉長卿,清才冠世,不附流俗,但性格剛烈,多忤權門,自負倨傲。他有次放言道:“今人稱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錢、郎、劉、李。李嘉祐、郎士元何得與余并驅?”
他每題詩不言姓,只書“長卿”兩字,弄得很多圈外人不知其真實姓名。
劉長卿工于詩,長于五言,自稱“五言長城”。其詩多寫幽寒孤寂之境,又善以描寫荒村水鄉,大都寫得凄婉清切,雅暢清空中又意深調重。我們可從下面幾部作品中約略得出這種詩風特點。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首詩畫面感十足,視覺沖擊力極強,筆觸凝練,情思沉郁,甫一寫成,就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聽彈琴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琴是中國古代傳統民族樂器,但至唐代,從西域傳來的琵琶日益為大眾接受喜歡,所以王昌齡才有“琵琶起舞換新聲”之言。人心大都喜新厭舊,追求時尚,對曾經的經典高雅的藝術開始不聞不問,所以真正的知音自然越來越少了。后來岳飛有詞曰: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所貴知音難,正是此詩的主旨。吟詩聽琴,不過借此表達內心郁郁不得志的心境,寄托清高孤傲的情操罷了。
餞別王十一南游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五湖:此指太湖。白蘋(pín):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遠看著你乘舟駛向煙水空茫的江面,我揮手惜別淚滿衣襟。你如小鳥般飛逝瞬間沒了蹤影,只留下青山依依對人。煙水浩渺,孤帆遠行,落日時分,你可欣賞到夕照下的太湖美景。可誰知道站在汀州的我,看著水中白蘋,思念泛濫,愁思綿綿。
劉長卿另一首相同題材的七言送別詩《重送裴郎中貶吉州》“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與上述詩文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情深義厚,讀來如親臨其境,愁緒悠然不盡。
但劉長卿的送別詩也并未一味黯然情傷,有一些沖淡甚至不乏逸情閑趣的佳作,如下面的這首《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在會稽云門山云門寺出家。此時的他,詩名未著,正游方鎮江,歇宿于當地的竹林寺。而劉長卿貶謫茂名(據說并未上任)后,一直失意郁悶,恰好也到鎮江游歷。一個是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同是天下淪落人的兩人邂逅,一番感慨唏噓外,倒也聊得十分投機。
不知不覺,蒼蒼山林中傳來竹林寺的報時鐘聲,原來黃昏降臨,仿佛在催促靈澈歸去。靈澈不敢耽擱,揮手道別,頭戴斗笠,轉身走向大山,沐浴在夕陽的余暉中,越走越遠······
大歷期間的詩人大多步王、孟后塵,主要以吟詠山水、稱道隱逸為主題,他們的詩風缺少了王孟的自然清新,多了些鋪張、刻意和精致。但劉長卿似乎是個例外,他的作品往往顯得幽緩細淡、清幽孤寂,有一種空冷的畫面感。這點,南宋的姜夔在詞風中有了進一步的演繹。
上面的這首小詩,顯然還是一幀精美的寫意山水畫。意象并不多,只淡淡勾抹一處竹林深處的寺廟,西天盡頭的一縷斜陽,一個荷笠走向青山深處的背影,留白很多,卻更能引發人的思緒。
夕陽西沉,黃昏暮鐘,意味著暗夜降臨,光景難留,而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讓畫外的詩人難免不產生一剎那的別離之傷。不過,我們似乎并沒感受到一般送別詩中那種沉重的壓抑和凄楚之情,相反,倒多了一種不如歸去的欽慕之意。
我想,此刻耳聞而目送,心思兒而神往,正是獨立于畫的詩人自我形象和心緒的寫照。
可以這樣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淡淡的哀傷中透露出絲絲閑趣。
此詩如畫,是劉長卿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首:運用繪畫的表現手法,寓情于景,抒情內斂而精妙,引人遐想不已。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