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個和同事一起聊天,她突然表示她在某位親近朋友個人辦的微信公眾號上看過我的文字,我有點兒吃驚,一直以為那是我和朋友之間的小秘密。
同事說:“我一看標題就知道那些文章是你寫的,一點進去,果然是你。”
我更吃驚了,一時拿不準她說這話是褒義還是貶義,為了保險起見,我有點兒心虛地自黑道:“恩,你是怎么猜到的?是不是那些看上去很接地氣,根本想不到什么華麗辭藻堆砌,記流水賬的大白話就是我的?”
前輩愣了幾秒,跟我說了一句話:“看完你寫的東西,我就覺得吧,人還是應(yīng)該多讀點書。”
你知道,被別人指出缺點并不可怕,但最觸目驚心的是,別人用你的缺點作為自己應(yīng)該避免的教訓,這就讓人太無地自容了。
就像是,如果她把這句話換成“你寫的東西太淺薄,沒什么情懷”“看上去沒什么意思”或者是“我覺得你應(yīng)該多讀點書”之類,絕對不會比“人還是應(yīng)該多讀點書”來得晴天霹靂,好比一臺外太空機器一瞬間把我周圍的所有空氣都抽空,我立馬窒息。
大概是愣了好久,我有點兒慚愧,但是無可辯駁,這情況類似于別人說“我就是覺得你丑”,我無論如何辯解,都是沒法兒打動別人的。
忘了最后我們是怎樣結(jié)束這一次對我而言差不多算得上是“洗禮”的談話,只記得掛下電話之后,一種無能為力的無奈感突然涌上心頭緊緊壓抑著我,甚至把我的淚水都擠壓出了眼角,最終變成了大雨滂沱。
傷心歸傷心,另一方面,我也真正靜下心來思索,明明我看過的書那么多,為什么在別人眼里,會把我歸類為普通人當中沒有文化的那一類?同事身上多了什么,讓我沒有理由把她歸為看上去沒文化的那一類?而我要怎么做,才能不要再次面臨這樣并不如我愿的情境?
(二)
光說大學畢業(yè)之后這兩年,一是因為工作需要,二是因為沒錢去找其他樂子和消遣,也沒有通過談戀愛這件事浪費時間,我把生活中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花在了閱讀上,通常周六周日都窩在了圖書館。
據(jù)我的粗略估算,在每年所讀的書籍之中,能夠一字不落看完的大概在100本左右,粗略看過的書籍不少于200本,翻過的書籍至少有500本,這些數(shù)字擺在臺面上,真的有點兒嚇人。
至于看的是什么書籍,因為大學期間閱讀的是中學時代就應(yīng)該涉及卻沒有涉及的各種經(jīng)典讀物,那畢業(yè)之后差不多是避開了經(jīng)典讀物這個點,主要精力放在了市面上的暢銷讀物以及各種看得順眼的書籍。
閱讀書籍的總量那么大,涉及的領(lǐng)域也囊括得很全,歷史,心理,文學,健康,美容,兩性,財經(jīng)之類,基本上都能隨口說出幾本。
有時候和并非同行的朋友聊天,對方興致盎然地給我想和我討論哪一本他最近愛上的書,我總是一聽到書名就偃旗息鼓,用幾句話就能夠說清楚這位作者大概走的是什么路線以及她個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末了,還不忘添一句:“在這方面,我個人建議你看看XX的某一本書更好看,有觀點,更有趣。”
每逢這時,朋友總會驚呼:“天哪,你竟然看了那么多書啊!”
而我總愛裝作無可奈何地回答:“沒事做,閑著也是閑著,就看看書唄。”
(三)
在這里,我就粗略地展現(xiàn)一下,來解釋我為什么說自己看了那么多書,都有哪些書,從中也可以體味到,為什么看了書,我卻像是什么收獲都沒有。
首先,市面上近五年的暢銷書看得差不多了,即便并不是每一個人的書都能夠娓娓道來,但也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不少深得我意的作者。所以如果你光是跟我聊這些年的暢銷作者,我基本上能夠跟得上你的腳步。
然而,你知道,如今這個時代出本書沒那么容易卻也并不難,絕大多數(shù)書籍都只能算是個人觀點的表達。有時候我看著看著,實在看不下去,內(nèi)心有種聲音:與其花時間看這些,還不如自己提筆隨便寫點什么狗屁東西。
再者,由于閱讀量大,涉獵的范圍廣,自然體會到了不少美妙的情趣。
頻繁閱讀書籍這兩年,我太欣賞經(jīng)典如村上春樹、蔡瀾、梁文道等人的文字,文化氣息濃厚,有生活的情懷,文字流暢悅耳,還夾雜了點風趣的意味,每次看來都忍不住會心一笑;
我也因為無意中讀了日本作家綿失莉莎的幾段文字,便把她所有的書籍都買來看了;閑暇時候,翻翻永不過時的名著,即便一時看不懂《瓦爾登湖》《沙之書》《夢的解析》和《浮士德》,也會拿著書籍念來念去;
看聽上去高大上的心理學書籍,任何人在哪個場合拋出一個心理學的名詞,即便不能夠默默說出它的含義,當即也能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個呀”;
經(jīng)濟學理論的知識看過了不少,也很容易跟風去讀《人類簡史》之類不可錯過的書籍,偶爾會只為娛樂看看莉茲克里莫的漫畫,并裝可愛地念叨著“你今天真好看,我可以咬一口嗎”……
如果光是跟我聊天,朋友們都會覺得欣喜,畢竟你想聊什么,我差不多都可以接上你的話,至少不會表示“我完全沒法理解你,你好怪哦”。如果再想要聊得深入一點,我可以告訴你我的觀點,有理有據(jù),不一定是非常正確的,但應(yīng)該不會是錯的。
即便如此,不知是因為同事看過的書實在太多,或者是針對我本身的文字而言,看上去比較像沒看什么書,以至于沒什么文化,沒什么情懷的樣子,才說出了那一番話。
(四)
那一天晚上,我反思良久,總結(jié)了經(jīng)驗教訓,在內(nèi)心默默地定下了一些有別于以往讀書經(jīng)驗的規(guī)矩,大概可以作為反面教材放在這里。希望對每一個隨心所欲在看著書,是為了愉悅身心,也希望讓別人看來自己還算是有點兒文化的人而言,有可借鑒意義:
一,沒有規(guī)劃好書單或者閱讀計劃,總喜歡信步由韁,看到什么是什么。
這一點其實并不類似于寫文章,有些人必須打提綱,有些人寫到哪兒是哪兒,前者不會偏離主題,后者的思維更天馬行空。沒有書單和計劃,我總會發(fā)現(xiàn)自己想看什么才會去看,但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在變相地浪費時間,其一是多了“空窗期”,其二是因為在書海之中,有些書籍真的沒有看的必要,看了也得不到什么樂趣。關(guān)于這一點,必須搞清楚自己想要通過讀書帶來什么,而絕對不僅僅是為了打發(fā)時間而已。
二,看過即忘,何談輸入。
古典老師曾經(jīng)說過“光追求看什么書是沒有用的,過目即忘就沒用”,雖然這算不上名人名言,但是這樣的感受恐怕是很多喜歡讀書的人難以克服的。
哪怕是針對同一本書,我們需要接受的信息也是海量的,但是大腦總需要反復(fù)對知識進行確認,它才能夠存在于我們的腦海中,不至于再一次看到同樣的字句,我們不會被驚艷到“哦,原來是這樣啊”,其實這話早說過了。
也不是每本書,每個知識點都需要如此反復(fù)處理,但是對于令自己耳目一新或者可能有用的知識點,不妨用鉛筆或者電子設(shè)備標注,時不時回頭看一看,把它變成自己的觀點。
三,只有輸入,沒有輸出。
看過的書籍是有很多,可是有些書籍即便是看了兩遍,也記不住——自然,也并不需要凡話都要記住。大腦中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大腦最容易記住的是那些經(jīng)常被我們感官接受或者印象足夠深刻的事物,所以如果沒有主動去干預(yù)所接受的知識,最終能夠留下的大多都是我們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而對于一些真正新穎、重要和特別的知識點,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被遺忘了。
關(guān)于這一點,有些人嘗試著在寫讀書筆記,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即便看著別人都把看過一部書的經(jīng)驗變成了一篇句句成座右銘的書評,你也不要氣餒,先從下一個最初級的讀后感開始。
四,帶著目的性去讀書,學以致用。
我在看《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這本書時覺得其中沒有什么觀點能夠驚艷到我,因為當時純粹就是想看看這本書講了什么而已,結(jié)果看完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不知道它在講什么。
有一次,我很想了解為何男朋友不主動聯(lián)系我該怎么辦,再次翻開了這本書的某個章節(jié),一看,哇塞,簡直說得太有理了,我一字一句地看完了,看懂了,非常膜拜作者。
很多真正會讀書的人,很多能夠把讀書這件事變得很酷的人,其實都是帶著目的性甚至是功利性去讀書的。就好比給你一本政治書翻翻,你一字不落地看完了,我問你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你肯定啞口無言。但如果你是本著要了解中國政治大方向去看,肯定受益良多。
自然,看完了一本書,不說立馬要學以致用,至少你可以嘗試著開始思考:對于這些新知識,我可以怎樣利用它——其實如果有了目的性,自會知道該怎么用。
五,系統(tǒng)閱讀書籍,注重專業(yè)知識的累積。
碎片化閱讀橫行的時代,能系統(tǒng)地閱讀書籍成為了文化人標志性之一。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我們都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每一步分開來看都很精彩,但是當你看過他的多部甚至全部書籍之后,復(fù)雜的人物關(guān)系表一出來,你在知道了單獨成書的故事線之余,還多了一層“原來如此”的驚喜。
我們看過不少作者的經(jīng)典之作,但如果不去了解作者的其它書籍、生平甚至同時代作家眼中的那個時代,就很難深入地體會一本書。
很多嘗試著寫好書評的人恐怕會有這樣的感受,看完一本書只需要一天,但需要花九天的時間來看和這本書相關(guān)的一些知識點,如此構(gòu)思之后才能夠?qū)懞靡黄每吹臅u。
六,把閱讀培養(yǎng)成一種習慣。
現(xiàn)在愛閱讀的人越來越多,這是可喜的現(xiàn)象,不過手機占據(jù)了我們太多的零碎時間,尤其是睡前那一段寶貴的時間,其實不妨每天特意騰出一個時間段來閱讀書籍,無論是紙質(zhì)還是電子書,慢慢積累,所得到的收獲會比你想象中要多。
末了,上述的幾點大概不夠完整,是我個人經(jīng)驗所下的總結(jié),其實也算是對自己的期待。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因為讀了很多書看上去沒什么文化而沮喪,容我先灌一碗毒藥給你“相信我,你并不孤單”。
神清氣爽之后,好好上路吧,爭取不要再讓別人因為你的行文舉止而醍醐灌頂——看來我應(yīng)該多讀點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