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淫蕩?這些詞放在艾瑪身上合適嗎?
可憐?活該?對她的結局應該有什么樣的態度?
是修道院的教育使她埋下了攀高的種子?幼時的“言情”傳說(浪漫主義文學)讓她對愛情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或者是天生的一股子不安分在她的血液中流淌?她的悲劇應該歸咎何處?
不知道為什么,每每看到艾瑪偷情時,我總會想起潘金蓮和西門慶來。最后回顧艾瑪的一生,紅樓夢中有一句判詞倒是挺適合她,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福樓拜并未把她塑造成一個放蕩的女人,在我眼里,艾瑪只是一個充滿了幻想的女人。
艾瑪,包法利夫人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兒,母親早逝,父親撫養他長大,她接受過修道院教育,又受到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那是她最初的愛情母本。
夏爾,包法利先生遲鈍愚昧、卻善良敦厚,他接受母親給他安排的工作,婚姻大事也聽從母親安排。他最初和寡婦在一起生活,寡婦死去他也未感到如釋重負。他和艾瑪的婚事都是岳父為他促成的。結婚以后,他又對艾瑪言聽計從,事事依順。
庸人滿足于現狀,怨婦卻向往未來。這個矛盾一方面孕育了這個悲劇。
回顧一下情節,喪妻的醫生夏爾迎娶了年輕美貌的艾瑪,婚后生活和艾瑪所想象的十分不一樣,既沒有可供她揮金如土的物質條件,她的丈夫也不是一個懂得浪漫解風情的翩翩公子,婚后生活很快讓她感到無聊乏味。沃倫薩的一場舞會可以說是她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她認識了子爵,但回來以后,他們的生活卻再無交集。夏爾為了調解妻子對生活的苦悶,于是搬家到榮鎮。在那里,艾瑪邂逅了律師實習生萊昂和情場老手羅爾夫,艾瑪拒絕了萊昂的第一次誘惑,而萊昂錯將她當成賢妻良母,于是便到巴黎去了。與此同時,情場高手羅爾夫趁機而入,艾瑪淪陷到這段感情中,并且要求羅爾夫帶其私奔,最終被情夫拋棄,為了私奔,包法利夫人已經開始欠下債務。
包法利夫人大病一場,意志消沉。丈夫夏爾便帶她去巴黎劇院看戲,在那里她與實習生萊昂重逢,此時的萊昂早已不是當時的青澀小伙。巴黎的燈紅酒綠使他在包法利夫人面前非常有自信,最后終于征服了她。他們開始每個禮拜固定到巴黎旅館尋歡。包法利夫人奢侈成性,在偷情的過程中她負債累累。最終在被逼債過程中服毒自盡。
這本書是和幾個朋友一塊在圖書館看完的,聊起包法利夫人的悲劇,我們都有各自的看法,先不說宏大的社會背景,也不談資本主義的腐朽與罪惡。下面是我的幾個印象深刻或說有所思考的點。
一、艾瑪的這種向往奢華與浪漫思想來源何處?
文中曾提到她幼時的修道院教育和她曾看過的一些浪漫主義文學。也就是相當于現代的一個農村女孩去了貴族學校念書,并且看了很多“霸道總裁愛上我、瓊瑤式的言情小說”,對她的生活觀念和愛情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樣也可以理解,個體對于富貴與奢華有著過高的要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她童年時期的自卑引起的。譚立德在《完美的福樓拜》一文中曾寫道:“福樓拜曾批判過當時的修道院教育,許多普通家庭的女孩子受了修道院教育后,盡是幻想奢侈富貴的生活,竟覺得現在的生活配不上自己了。”艾瑪對自己的婚姻充滿了幻想與期待,然而最后發現她的丈夫不過是一個庸俗、平凡,沒有品位的普通人后,她內心的失望也就不言而喻了。沃倫薩的舞會激起了她內心的那份渴望,而那場經歷對她來說不過是泡沫與幻影罷了。她的這份浪漫和狂野的情懷是很少有人受得了的,所以羅道爾夫最后認為她瘋了,萊昂最后也厭倦了她。
我想,她偷情,但最終也不至于死呀。她為什么會負債累累?穿普通的衣服不好嗎?做普通的馬車不好嗎? 住普通的賓館不好嗎?不好,對于艾瑪來說,這些都太配不上自己了。“仿佛自己是個公爵夫人”,這句話在小說中出現過好幾次,與富貴生活無望后,艾瑪自己為自己打造了一個水晶夢,最后夢碎了,她被現實逼上了絕路。
二、艾瑪和夏爾對彼此的態度的差別
艾瑪對夏爾,有些太過分了,簡直是恨得我牙根癢癢。在沃倫薩舞會上,夏爾要親她時,她厭惡地讓夏爾走開,別弄臟了衣服;艾瑪唆使夏爾用那不高明的醫術給跛子動手術,最后手術失敗,夏爾即將名聲掃地之時,她沒有絲毫體貼可言,心里想的卻是“我居然對這樣一個愚笨的人充滿著這樣的幻想”;她最后是不愛夏爾的,所以她被逼入絕境時,她不愿向他低頭。她知道夏爾一定是寬宏大量的,一定會原諒她的,她卻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在她心里她應該是比夏爾強大的!所以最后她服砒霜自盡。
夏爾對艾瑪,卻是好得離譜。
先不說在生活中如何地遷就艾瑪,妻子奢侈過度也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妻子的小脾氣他可以全部忍受,為了妻子在老母親面前喪失臉面,但這些都沒關系。為了妻子,夏爾可以搬家、借債;哪怕最后傾家蕩產,也要保留艾瑪生前的擺設,“好像他還活著,他討她的歡心,遷就她的喜好、她的見解;他買了一雙漆皮鞋,系白領帶,灑上香水,學她簽發票。想不到她死了以后還敗壞他。”看到萊昂給艾瑪的信時,他沒有動搖過對艾瑪的信任,最后看見艾瑪抽屜里一封又一封的情書時,他崩潰了,夜夜喝酒,閉門不出,最后,他在悲哀中死去。
為什么他們對彼此的態度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艾瑪對夏爾充滿了鄙視、嘲諷,結婚不久,她就已經認為,這個男人配不上她,他絲毫不比她高明。她在婚姻中是懷才不遇,她居高臨下,因為她認為夏爾這樣一個庸俗無聊的人是她一生的悲劇。所以,萊昂走后,她充滿了懊悔;羅道爾夫與她偷情時,她毫不掩飾,因為她是具有自己的思想體系的,為夏爾守貞簡直就是浪費自己的生命。最后她寧死也不肯面對夏爾,不想接受他的寬宏大量,因為她不愿意承認夏爾比自己強大這個事實。艾瑪不愛夏爾,所以最后也不想面對她,她是追求愛的。
夏爾對艾瑪滿是欣賞、愛慕、尊重和敬畏。這或許與他小小到大十分平凡導致的自卑,又或許先娶過老寡婦,認為自己和艾瑪結合是上天的眷顧,所以他非常地重視艾瑪,盡己所能、傾其所有。一個正常的男人可能都會早就開始懷疑,可是他從來不,他不是一個嫉妒心強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和艾瑪的感情沒有一個理性的思考。
三、社會現實是造成艾瑪悲劇的另外一個原因
如果說,艾瑪的墮落是修道院教育和浪漫主義文學給她帶來的幻想,那么,她的毀滅便是整個殘酷的社會共同摧殘的結果。她的情人都拋棄了她,高利貸者勒索她,律師更是對她趁火打劫。
在福樓拜筆下,神甫似乎也沒有那么神圣憫人,而是充滿了形式主義,當艾瑪對生活充滿困惑和絕望時,對婚外戀充滿懊悔時,神甫間接地將她拒之門外,讓她去找醫生。相比之下,表面上不信教的艾瑪卻有著一顆虔誠的心。
小說結尾處,藥劑師得到了十字勛章。我認為這個安排不是巧合,否則,為什么不在夏爾死時落筆,還要加上這樣一段呢?藥劑師奧默是那個時代吝嗇自私人物的典型,他打擊神甫來吹噓自己皮毛的科學知識,樂善好施卻是為了沽名釣譽,給乞丐做手術事件更是將他的嘴臉暴露得一覽無遺,手術成功則利于他自己,手術失敗則所有責任都是夏爾的。然而這樣的一個人,最后竟得到了十字軍勛章。
最后總結,在我眼里,這個故事最后才露出悲劇的形狀,庸人敢于平淡,怨婦向往未來只是包法利夫婦的之間的陳述。而悲劇的誕生之根本在思想,思想之產生則在當時社會中所呈現出的文化。在這里,我無意陳述該書揭露了資產階級如何腐朽的文化,只能說,大環境對小環境影響真的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