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程老師常說他們部門的小文,喜歡讀書,專業水平也高,就是不寫文章,自己不寫文章也就算了,還常常幫部門另外一個同事修改論文,那個同事水平根本不行,卻總好意思找小文幫忙,小文也是的,自己的事不上心,老幫別人干這干那的。每次說到最后總是痛心疾首,同時忍不住為小文擔憂。聽罷,為小文感慨的同時,發現自己何嘗不是小文。
大學時,程子在課上常常說我們不要“耕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當時聽了并未真正放到心里去。畢業工作多年后,再回首,自己確實常常不務正業、舍本逐末、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以致自己的地“草盛豆苗稀”。
不務正業主要表現有二:一是做老好人,不會拒絕,“耕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二是自己該做的事不做,卻操心跟自己不搭架的事。
前幾天晚上在單位加班,快十點的時候跟家里視頻,小朋友吵著要好吃的,要我現在就去買,便把攝像頭方向轉換了一下,對著外面空空的走廊說都沒人了,小朋友立馬問“那你怎么還在單位”,當時真是無言以對,只能說“這真是一個好問題”,孩子她媽在邊上接話說“你爸在單位是勞模,在家是懶漢”。在不同的單位,自己慢慢都變成了那個有做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的人,反思一下,不只是單位的問題,更多是自己性格使然。以前調侃自己是“勞碌命”,但人總歸是精心有限的,在單位耗費多了,在家庭上自然就少了,在別人的事上用力頗多,自己的事卻力有不及;甚者,因工作弄得精疲力盡,回到家話也不想說,啥也不相干,只想躺尸,還常常把工作中積累的情緒遷怒至家人,在外像個紳士,在家像個隨時炸毛的刺猬。冷靜下來想想,自己的事才最重要,自己的家人才是最親密最重要的人,自己卻總是不務正業、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第一次高考,文綜考試的前一晚,大家都在抓緊復習,自己滿腦子關心卻是不著邊的小道消息——湖南江西廣東交界三角地區成立一個新的省,對著地圖認真暢想未來;地理老師來輔導答疑時,還拉著老師一起討論,老師直接說都復習好了嗎,少扯這些不著邊的。當時對地理老師的話頗不以為然,當時想著怎么不著邊,萬一真成立了,自己的生活那可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回頭去看當初的自己簡直就是腦子進水,放著當下最重要的高考不好好準備,卻對沒影不著邊的事津津有味,且不說這事可不可信,就算可信,也不是一年半載就有結果,就算有結果真成立了那又跟自己能有多大關系,難不成還能讓我免試上大學。后來讀大學、工作后,此類事情依舊不少,時不時刷手機,仿佛一不小心就會錯過一個億。殊不知,刷再多的手機,自己該做的事也不會自動完成;十天半個月不刷朋友圈,也不會錯過真正的大事。
等自己慢慢意識到更重要的是耕好自己的地時,也不是從此就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前進的路上依然困難重重,收效甚微。一是舍本逐末,在外圍磨磨蹭蹭,耗費太多時間精力;二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持之以恒。
所謂“差生文具多”,為練字,買一堆書、筆、紙,買這些工具、裝備的時候興趣最足,不斷查找對比,講究性能、性價比,樂此不疲,真正到手要練了,結果今天有事沒時間,明天心情不好不適合,后天天氣不好,留在架上吃灰。準備研究某個問題,主要的興致和精力都放在搜羅資料,遲遲不動筆,好像非得全部齊全了才可以開始。其實說到底也是跟買書多看書少一樣,趨易避難,假裝努力,下載資料是容易的,買書也是容易的,寫東西是難的,看書也是不容易的,不是下載了、買了就是掌握了。真正想做事不是非得萬事俱備才行,應該迎難而上,直奔主題,而不是在外圍磨磨蹭蹭。
同樣,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時斷時續,使得目標效果大打折扣。很多時候開了個頭,后邊就沒堅持下去了。就比如這個公眾號。
今天寫下這些,是因為突然意識到不能等待別人來拯救自己了,抱怨吐槽也解決不了問題,說多了說慣了不知不覺就成了祥林嫂,終歸還是要自己行動起來,耕好自己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