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圣元年 552年
十月,戊申,湘東王執湘州刺史王琳于殿中,殺其副將殷晏。
琳本會稽兵家,其姊妹皆入王宮,故琳少在王左右。琳好勇,王以為將帥。琳傾身下士,所得賞賜,不以入家。麾下萬人,多江、淮群盜,從王僧辯平侯景,與杜龕功居第一。在建康,恃寵縱暴,僧辯不能禁。僧辯以宮殿之燒,恐得罪,欲以琳塞責,乃密啟王,請誅琳。王以琳為湘州,琳自疑及禍,使長史陸納帥部曲赴湘州,身詣江陵陳謝,謂納等曰:“吾若不返,子將安之?”咸曰:“請死之。”相泣而別。至江陵,王下琳吏。
辛酉,以王子方略為湘州刺史,又以廷尉黃羅漢為長史,使與太舟卿張載至巴陵,先據琳軍。載有寵于王,而御下峻刻,荊州人疾之如仇。羅漢等至琳軍,陸納及士卒并哭,不肯受命,執羅漢及載。王遣宦者陳旻往諭之,納對旻刳載腹,抽腸以系馬足,使繞而走,腸盡氣絕。又臠割,出其心,向之抃舞,焚其馀骨。以黃羅漢清謹而免之。納與諸將引兵襲湘州,時州中無主,納遂據之。
十一月,丁丑,以宜豐侯循為湘州刺史。
陸納襲擊衡州刺史丁道貴于淥口,破之。道貴奔零陵,其眾悉降于納。上聞之,遣使征司徒王僧辯、右衛將軍杜崱、平北將軍裴之橫與宜豐侯循共討納,循軍巴陵以待之。侯景之亂,零陵人李洪雅據其郡,上即以為營州刺史。洪雅請討陸納,上許之。丁道貴收馀眾與之俱。納遣其將吳藏襲擊,破之,洪雅等退保空云城,藏引兵圍之。頃之,納請降,求送妻子,上遣陳旻至納所,納眾皆泣,曰:“王郎被囚,故我曹旻逃罪于湘州,非有它志也。”乃出妻子付旻。旻至巴陵,循曰:“此詐也,必將襲我。”乃密為之備。納果夜以輕兵繼旻后,約至城下鼓噪。十二月,壬午晨,去巴陵十里,眾謂已至,即鼓噪,軍中皆驚。循坐胡床,于壘門望之,納乘水來攻,矢下如雨,循方食甘蔗,略無懼色。徐部分將士擊之,獲其一艦。納退保長沙。
承圣二年 553年
春,正月,王僧辯發建康,承制使陳霸先代鎮揚州。
以吏部尚書王褒為左仆射。
二月,庚子,李洪雅力屈,以空云城降陸納。納囚洪雅,殺丁道貴。納以沙門寶志詩識有“十八子”,以為李氏當王,甲辰,推洪雅為主,號大將軍,使乘平肩輿,列鼓吹,納帥眾數千,左右翼從。
三月,上聞武陵王紀東下,上甚懼。
陸納遣其將吳藏、潘烏黑、李賢明等下據車輪。王僧辯至巴陵,宜豐侯循讓都督于僧辯,僧辯弗受。上乃以僧辯、循為東、西都督。夏,四月,丙申,僧辯軍于車輪。
陸納夾岸為城,以拒王僧辯。納士卒皆百戰之馀,僧辯憚之,不敢輕進,稍作連城以逼之。納以僧辯為怯,不設備;五月,甲子,僧辯命諸軍水陸齊進,急攻之,僧辯親執旗鼓,宜豐侯循身受矢石,拔其二城;納眾大敗,步走,保長沙。乙丑,僧辯進圍之。僧辯坐壟上視筑圍壘,吳藏、李賢明帥銳卒千人開門突出,蒙楯直進,趨僧辯。時杜崱、杜龕并侍左右,甲士衛者止百馀人,力戰拒之。僧辯據胡床不動,裴之橫從旁擊藏等,藏等敗退,賢明死,藏脫走入城。
庚辰,巴州刺史余孝頃將兵萬人會王僧辯于長沙。
豫章太守觀寧侯永,昏而少斷。左右武蠻奴用事,軍主文重疾之。永將兵討陸納,至宮亭湖,重殺蠻奴。永軍潰,奔江陵。重將其眾奔開建侯蕃,蕃殺之而有其眾。
六月,壬辰,武陵王紀筑連城,攻絕鐵鎖,陸法和告急相繼。上復拔謝答仁于獄,以為步兵校尉,配兵使助法和;又遣使送王琳,令說諭陸納。乙未,琳至長沙,僧辯使送示之,納眾悉拜且泣,使謂僧辯曰:“朝廷若赦王郎,乞聽入城。”僧辯不許,復送江陵。陸法和求救不已,上欲召長沙兵,恐失陸納,乃復遣琳許其入城。琳既入,納遂降,湘州平。上復琳官爵,使將兵西援峽口。
八月,以湘州刺史王琳為衡州刺史。
——《通鑒?梁紀二十&二十一 世祖元帝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