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全民閱讀周”期間發布的“中國閱讀現狀調查”看到的數據:2015年我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為79.6%,較2014年上升1.0個百分點;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8本,比2014年增加0.02本。數據顯示,國民紙質書年閱讀量不足5本,相當于兩個月還看不完一本書。
相較國外,以色列把讀書放在首位,以色列人均擁有圖書館和出版社的數量居世界之首,14歲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平均讀書量居世界第一;浪漫之國法國,也在傾力打造閱讀大國,55%以上的法國人每年閱讀1至12本書,24%的人閱讀了12本書以上,其中不少人達到20本;
不可否認,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文化上的極大投入,國人的閱讀數量逐年在提升,閱讀質量也在慢慢從“淺閱讀”往“深閱讀”發展。有人說,閱讀決定著一個名族的深度與廣度,對文化傳承、國家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相較他國,如鄰居日本差距還是比較大。究其原因,大抵還是落在讀書無用的風氣上和閱讀與賺錢沒有必然關連的理念中。包括現在的許多讀書人,也是拿著書本問用處,“看過這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最真實的寫照。古語里“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愈發不得人心,漸漸成為調侃讀書人,調侃閱讀無用的最好說辭。
造成這些閱讀現狀的原因自然很多。其中有一個根本性的原因是我們從小就在被要求看書閱讀,但從沒有被很好的引導或者教授“到底該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怎樣從書中學到我們想要的”等方法。從小到大,翻開課本,看到最后總是那幾句“有感情的朗讀全文或背誦全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缺失的那一環,就需要國人在往后的歲月中用更大的代價來彌補這重要的一課。
日本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在他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給到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參考。在漫長人生中讀過的書而言,我們的記憶力是有限的。想在讀完每一本書后都有扎實的收獲,就需要有技巧地寫讀書筆記,并養成長期的習慣。讀書有了收獲,自然就離“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遠了。
奧野宣之創造的一元化筆記讀書法涵蓋了從選書、購書、讀書、活用四個方面的內容。只有在這樣的過程后,書里的內容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東西。
其中看完全書,你會由衷的佩服奧野宣之,心思縝密,無孔不入,對于像選書、購書這樣你我都會覺得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環節提出各類實操的小建議。希望能幫到讀者真正解決哪怕一點點問題或者節約一點點時間足以。
這也讓我想起之前看到的關于日本銀行的一個小故事。日本有家銀行為了幫助客戶節約時間,提高業務辦理速度。把所有簽字筆全部置換成懸掛在頭頂上的升拉筆,他們認為客戶以前在憑證單上簽字需要拿起筆——拔掉筆蓋——簽字——合上筆蓋,程序瑣碎耗時。使用升拉筆,顧客需要簽字時拉下懸掛正前方的筆簽字后松開即可。一個客戶節約10秒,一天辦理200筆,節約的時間是驚人的。
奧野宣之筆墨著重在了如何閱讀和如何記錄上,這也是書的核心部分。我們閱讀時可以把記讀書筆記作為目標去讀書,當你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時,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而且親手寫文章的好處會比我們想象的多很多。
做讀書筆記最簡單的方式“摘抄+感想”。摘抄原文一句話或一段話,立馬在自己的筆記本或者書本上寫下自己的感想。寫在讀書筆記上的感想甚至可以只是一句話。
就這樣,讀書的目的從“讀完就好”變成了“寫讀書筆記”,讀書的重心也自然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因為讀了書而寫讀書筆記”,而是“為了寫讀書筆記而讀書”。
為了更加有效率的寫讀書筆記,應該邊讀書邊提前做好寫筆記的準備,這樣可以避免在讀過后記不起精華在哪個部分。所以,在讀書階段要在書上做一些簡單的記號,為讀書筆記做準備。奧野宣之推薦使用“篩選程序”,分階段把重要的的內容篩選出來:
1)通讀: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2)重讀:讀完一遍之后,再把折角的幾頁重讀一遍。如果仍覺得很好,把另一個角折起來。
3)標記:如果第三次閱讀仍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標記,最后把無法舍棄的內容抄在筆記本上即可。
這樣經過深思熟慮后再在書上劃線,還可以避免書中出現各種無意義的線條,最后連原文都看不清的現象發生。如果日后想再看那篇文章,可以徑直去找書中做好記號的部分。如果沒找到,擴大搜索范圍,先去找折起兩角的頁數,還沒有找到就找折起一角的。
有匠人精神的奧野宣之事無巨細的把讀書這件事拆解成無數個可帶教的小點。把讀者當成自家的孩童一般,耐著性子解釋,一步步攙扶著成長。
讀書筆記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能讓你練好文筆寫出好文章,它還是一劑解憂藥,幫你抽絲剝繭,帶去希望。但這一切都有一個殘酷的前提——“能堅持下去”。毫不夸張地說,只有堅持下去,讀書筆記才能發揮作用。讀書時應該時刻記得這個目的,正確地對待寫讀書筆記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