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海闊天空的書比較,這是一本很“小”的書,因為它就是一本“原地旅行”的書,書中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南京一個書坊的后院,都是一段小時光,一個小"蟲物“的一些細碎事情;這也是一本很”大“的書,小小一隅里,有生生息息的希望,有生離死別的災難,有來往的過客,其實也就是人間 的一方縮影而已。
“蟲子的世界就像一面鏡子,常常可以照見我和我自己的生活。”
這是一本很慢的書,作者朱贏椿用幾個春秋,慢慢的記錄下了他身邊經過的那些螞蟻、蝸牛、甲蟲、蜘蛛等等,故事的發生地由廢棄的印刷廠改造而成,他的書坊平房北側有一塊狹長空地,繁花雜樹在此自由生長,自己種植的絲瓜和葫蘆交錯攀爬。地上、墻上、樹上,不管是喜陰還是趨光的小蟲子都可以在此找到住所。這些小蟲子在我們生活在匆匆一瞥的似乎存在,其實也并不存在的小蟲,有擁抱同類的寂寞西瓜蟲,被枯枝砸傷腰的小螞蟻,藏在蝸牛媽媽殼里酣睡的小蝸牛,他深切的關注他們,帶著平等的目光,看他們的行、愛意、蛻變、掙扎,他為每個“蟲物”都畫下了一幅小畫,記錄一段文字,這個在地球上無足輕重的個體,就那么充盈和真實的被記錄了下來。
當時買這本書時,很好奇,一個作者記錄自己的觀蟲日記,這么“無聊”“無用”的事情,居然可以出一本書,看完書后,檢索了解更多關于這個作者,發現他在出這本書之前,曾經兩年多時間養蝸牛,一邊觀察,一邊飼養,一邊畫,由此出版水墨繪本《蝸牛慢吞吞》。在出版蝸牛書后,覺得不過癮,認為自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觀察蟲子,于是從2010年起,每天在院子里溜達一圈,遇見好玩的事物就停下來,看蟲、拍照、寫筆記,沒有就回到室內繼續工作。4年下來照片筆記竟成了厚厚的一沓,這便有了這本《蟲子旁》。
值得一提的是,朱大師本身是圖書裝幀的設計大師,《蟲子旁》封皮是潔白的封面,人工折了三道褶皺,褶子下面藏著一顆顆小蟲子,邊沿露出細長的胡須。標題下配文,“這是一個被我們忽略的世界”。看似簡單的設計,前后修改了19次,作者說說,很多拿到書的讀者并沒注意到褶皺下面隱藏的蟲子,需要慢慢看才能發現,這句話也是這個創意的來源。(很羞愧,我就是那個直奔內容的讀者,是在后期查資料時候才發現了作者的這個創意,也能明了這種忽視帶來對自己的觀照)
看到這個書的產生過程,感受到最為感嘆的是作者的人生態度,那種淡淡的緩緩的,不為他人評價和主流社會價值觀所裹挾的,在自己喜歡的那個角落里,安然靜然,卻活的豐富而精彩。
看過一個采訪,作者說:“慢并不是拖沓和浪費時間。”而是放慢腳步,平靜內心,這樣你才能看到平常不易察覺的有意思的事物,“自然里邊蘊含了很多東西,美的、哲理的、有思想的,都有,而且不做作。每個蟲子的形態、色彩,都給人以靈感。”我想,他也是希望通過他的作品,能幫助我們一起體驗一種慢時光,無用之用的美。
生活中,我們習慣了給自己設定各種人生成長目標,數量的,質量的,忙碌滿滿志在必得,而在這人世間應有的留白處,我們有多少人,敢舍棄一切“快”的福利,把自己真正放到一段毫無欲求的慢時光呢?又或許,當我們毫無欲求的過活時,才能真正體驗一些事物的質感,而獲得快卻無法求得的結果?
我想,其實這是一本關于自由的書吧,人生有萬種活法,唯一不該選擇的就是別人給你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