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唐詩,堪稱中國文學史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而李白,便是唐朝詩人中當之無愧的天才。
我想,這個名字大概無需注釋。
曾經看過一句囂張但絕不夸張的話:沒讀過李白,你憑什么說你讀過唐詩?
不錯。
李白的詩篇確實寫得驚艷,乃至后人廣為流傳。
但這位名滿天下的詩人,卻有著世人少知的心酸。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長安元年(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父親是李客。
年少有為這個詞在李白身上可謂體現得淋漓盡致。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歲便有詩賦多首,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幼年的李白,便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和才華。
少年不識愁滋味。
那時的他,只知詩情畫意,卻不知悲歡離合。
公元720年,弱冠的李白在巴蜀各地游歷。
年輕的心,懷著滿腹的詩情,有著俠義的膽識,希望能實現自己的滿腔抱負。
后來,李白在成都見了益州長史,益州長史說,有機會一定向朝廷舉薦他。
然而,無心插柳柳成蔭,舉薦一事石沉大海,李白的詩,倒不脛而走,盡人皆知。
歲月滄桑,悠悠轉轉,雖然干謁之事始終不見成效,無論如何,李白依舊是那個驕傲的李白。
笑傲權貴,意氣風發。
公元724年,李白離開故鄉,四處游歷。
過荊門時,有感而發,一首《渡荊門送別》帶著他的幾分鄉愁,留在了三峽外。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沿長江東下,來到了金陵(南京)。江南煙雨,如夢如畫。
包含才情詩意的李白卻沒有沉醉于山水,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此行的目的。
李白在金陵廣交朋友,遇到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性情中人,但干謁卻遲遲沒有進展。
輾轉流離,李白又來到了廣陵(揚州)。許是舟車勞頓,李白大病一場。
寂靜無人的深夜,最適合思念。孤獨,便也在那一刻悄然涌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公元727年,病愈的李白離開了揚州,前往楚地。
李白又上路了。
一人,一馬,一天涯。
幸運的是,途中,他遇到了孟浩然,那個歸隱終身的詩人。
二人性情相投,一見如故。
后來,孟浩然東下揚州,李白在黃鶴樓為其送行。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公元728年,28歲的李白與安陸的許家姑娘結婚。
入贅。
面對世人的鄙薄和嘲諷,孤高自傲的李白依舊曠達。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李白離開了安陸,來到了京城長安。
這座城市,很繁華,很古老。
長安,有月,有酒。
酒杯中,紙醉金迷,燈紅酒綠,是大唐;酒杯外,風起云涌,歌舞升平,是江湖。
行路難,歸去來。
公元734年春,李白在洛陽聽到了遠處的笛聲,吹的是《折楊柳》一曲,都說深夜適合思念。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不久,他又回到了安陸。
那個姓許的姑娘,哦不,是許夫人一如既往地溫柔。
幾番花前月下,李白來到了襄陽。
干謁求薦。
再度被拒。
饒是狂傲的李白,也有些失落。
八年后,李白重新看到了希望。
公元742年,在玉真公主的引薦下,唐玄宗召李白入京。
如今的李白,依舊驕傲。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在等待被召見的日子了,李白遇到了賀知章。
二人都是曠達好酒之人,相談甚歡,成了忘年交。
賀知章稱李白為“謫仙人”,即被貶下界的仙子。
不久,唐玄宗召見了李白,且親自來迎接,禮遇有加。
此后,李白進入了翰林院,成為了翰林待詔。
但是,那不是李白想要的。
功成名就,歸隱山林,這才是李白的理想。
在那方叫做長安的墻院里,李白是自由的,也是無奈的。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輝,浮云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李白離開了長安,因為驕傲,和失望。
因為盛唐,似乎也開始走向衰敗。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史之亂爆發。
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
生靈涂炭,四海同悲。
李白老了。戰爭和牢獄之災讓李白經受了磨難。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十一月,李白病逝,享年六十二歲。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左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的一生有詩有酒,千古風流。
“他在人間流浪,帶著微薄的行李,和豐盛的自己。”
李太白。
圖來自網絡.
關于史實,如有紕漏,歡迎指正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