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路有千條萬條,只有不走尋常路,才能淹沒蕓蕓眾生,取得偉大成就。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才有可能因此而崛起和強大。
古人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定不拔之志。
王陽明到廬陵當縣令,本來可以吃好、住好,結果卻走進寺院,讓自己清清靜靜。
剛到縣衙,就遇到上千鄉民擁入縣衙哭天搶地。當他知曉鄉民訴求后,就下了第一道“告玉廬陵父老子弟書”,然后又弄了“愿聞己過”“愿聽民隱”兩個箱子,即能了解民心,又能了解民意。同時還施行誣告反坐法,效果很好。
在亢旱無雨,火災流行時期,他為老百姓請求減免賦稅,他的俠儒風骨充盈著良知的力量。他真正創立了知行合一的精神體系,堪稱當之無愧的志士仁人。
黃婉因病返鄉歸隱天臺山,王陽明“哲”情并茂,寫了送別書。心本體是光瑩明澈的,欲望把它擋黑了,經驗把它污染了,要想去掉遮蔽、清除毒害,使之重放光明,從外面著手是不管用的。只有提升心性,提過自己的認知水平。王陽明認為心體高大了,外界就渺小了。
《傳習錄》不注重知識的增長,而注重心身在明善,心學教育重提升心靈。一切的修為是為了能夠正知正見正思維。
所有的外在的努力都得化成內在的進步:這才叫知行合一、功夫上身。
當今社會,許多家庭卻反其道而為之,把注意點都運用在知識的培養,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把大量時間、精力、財力都運用在各種補習班上,值到孩子上初中、高中時才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根本不在學習上。
勤奮好學、熱愛勞動、勇于擔當、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等品質沒有絲毫傳承。適應社會的能力更是不足掛齒,這時家長再回頭已經為時已晚。
祝愿:每一位家人每天學習,每天精進,用實際行動去踐行,過好我們美好的人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