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之~~覺醒年代
? ? ? 建黨百年的獻禮片覺醒年代,這樣的主旋律題材,竟然讓我對一段歷史,對一些停留在教科書里的人物,充滿了從未有過的往心里走的喜愛和敬仰。
? ? ? 覺醒講述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一段歷史,時間跨度并不長,沒有更多的故事情節,更著重于細膩地還原一段史實,還原一群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在苦難深重的歷史背景中以個人的艱難、奮斗、執著甚至生命,去喚醒民眾,喚醒新的時代。
? ? ? 每一個人物都是真實而深刻的,沒有蓄意地著急地渲染他們的偉岸和不朽,或者說,沒有把他們牢牢地定義為神壇上的精神領袖來塑造和表達。他們揮舞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決不是空洞的大聲疾呼,決沒有突兀的慷慨激昂,而是在理想和理想的交互中,在思想和思想的碰撞中,在精神和精神的洗禮中慢慢發生。于是,這樣循序漸進摒棄教化克服迎合尊重人性的真實,往往成為最打動人心的力量。
? ? ? 陳獨秀原來是這樣一個率性的倔強的并不完美卻格外充滿魅力的革命家,他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他主編的新青年,無疑是向腐朽的封建社會舉起有力的思想武器。他提出當代青年的六條標準,鏗鏘有力地引領著科學和民主的方向,讓那些在黑暗的舊制度掙扎的優秀青年,堅定地投身于這一縷希望的曙光。在北大,在國會,在廣場,在每一個即興的場景,他每一次噴薄而出的演說,每一篇擲地有聲的文章,總能有一種乘風破浪的力量,撕碎那些腐朽陰霾的制度,朝著理想光明的方向邁進。
? ? ? ? 如果僅僅是專注于他閃耀的思想光輝,那樣的人物似乎脫離了生活化的土壤。那個因為生活窘迫,討價還價預支自己工資的落魄仲甫。那個讀罷魯迅的《狂人日記》在房間里來回踱步大聲呼喊:應該把豫才請來,我要當面親吻他的激情仲甫。那個追求理想忽略家庭有些大男子主義的霸道仲甫。那個在父子關系的沖突中能夠退讓默默在灶臺前翻炒瓜子的隱忍仲甫。那個看到五四運動時學生被押山河破碎躲在紅樓痛哭的絕望仲甫,都讓這樣的人物交融著歷史的真實感和現實的煙火氣。
? ? ? ? 李大釗則毫無疑問是完美的。兩撇標志性的大胡子猶在已經足夠可以擺脫特型演員的局限,去任意刷新此前從課本里文藝作品里所有記憶里合成的樣子。他和陳獨秀都有著進步的思想,彼此惺惺相惜,但他的氣質里,處處滲透著格外的沉穩和深邃。他體恤民眾,雙腳沾著泥土,往往把自己的工資花光了去接濟貧苦大眾,他與長辛店的工人們一起包餃子過大年,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毫不做作毫無違和。他始終堅定走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信仰共產黨宣言。悲憫的情懷和先進的思想結合,讓他有著更高級更偉大的人格。
? ? ? 他對于妻兒的愛,越是在簡單純樸里越是蓬勃生長。他10歲便和妻子定了娃娃親,妻子比他年長6歲,不漂亮且沒有文化。他把她稱姐,她叫他憨坨。他說他不想做官,他有自己的理想。她說,你說的那些事,有的聽得懂,有的聽不懂,但我知道都是對百姓好的大事,你盡管去做,家里有我呢。這樣惺忪平常的對白,卻終究是共赴生死的承諾。
? ? ? 他和家人的戲,每一場都具有足夠的張力,一定是會淚流滿面的。五四運動時,懷有身孕的她奔波著去北大校園給他和同學們送燒餅,她說學校多好啊,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是響亮亮的讀書聲。他說等學校能放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他會帶著她在教室里手把手教她寫字。他在她手臂上一筆一劃寫“李大釗”,她認識,咯咯笑得像是個孩子。他流著淚吃餅,因為他說一輩子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師長對得起學生對得起朋友唯獨對不起的只有她。他的身后,是淅淅瀝瀝的雨幕里,她脈脈笑意流淌出的寬闊綿長的愛。
? ? ? 延年和喬年,很多人應該是通過這部劇才認識和了解的。當知道他們卓越的青春最終走向慘烈悲壯的犧牲,一切的優秀,都讓人心痛碎裂。那么年輕,卻有無比忠貞的信仰,為追求理想時刻準備著犧牲的無畏。他們像是兩顆夜空里閃耀的星星,始終綻放著遼遠的生命光芒,轟轟烈烈地震撼著我。
? ? ? ? 作為進步青年,陳獨秀的兒子理應追隨和崇拜他的,然而并沒有。從把蓮葉黃牛蹄換成癩蛤蟆的惡作劇開始,就讓叛逆的延年喬年和父親的相處有著太多的交鋒,也讓彼此的思想和精神有著更加深刻的映襯,讓他們之間情感的發展愈加充滿了溫度。
? ? ? ? 追求真理和堅守正義的錚錚傲骨,成為延年短暫生命里的人生底色。他從不接受任何的接濟和幫助,為了革命不戀愛不照相不看戲不下館子等等,對自己極其嚴苛。他總是直呼其名陳獨秀,總是和父親撇清關系,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異常堅定,高傲,倔強。哪怕他受傷時,陳獨秀背著他在雨夜里深深淺淺跌跌撞撞在醫院徹夜守護且說是因為寫文章有了靈感,他也只是略微動了情,依然端著自己那份獨立于父母的驕傲。
? ? ? ? 喬年則首先是一個可可愛愛的孩子,而后才是和哥哥一起追求理想投身革命的弟弟。他的眼睛始終帶著彎彎笑意,他的情感是稚嫩而有光的。陳獨秀出獄后的接風宴,他突然從廚房端著自己親手做的熱騰騰的黃牛蹄獻給父親,獻給從監獄回到研究室的陳獨秀先生,為自己曾經的惡作劇表達歉意。那暖暖的萌萌的音調,那乖乖的深深的表情,讓人在心里徹底融化。
? ? ? ? 他們父子間情感的矛盾,并不是青春期叛逆所致,而是在找尋國家前途方向的時代敘事中,關于理想信念的探究和爭辯。所以,是走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道路,他們終究在實踐求索中找到了共同的答案。陳獨秀送別延年喬年赴法國勤工儉學時,那個倔強自負的延年喊出一聲“爸”并從身后緊緊抱住他時,父子三人牢牢環抱。那一刻的他們,似乎只是彼此不舍相互依偎的無比普通的父子。那一刻的他們,卻更是心里裝著家國情懷理想抱負奔赴艱難未來的深沉訣別。
? ? ? 陳獨秀就這樣目送著他們,用盡一個父親全部的愛目送著他們。延年和喬年穿著古樸的大衣走在陽光里,青春帥氣,風華正茂,多希望至此定格成他們的未來。可是,緊接著,傷痕累累血肉模糊的雙腳拖著沉重的鐐銬在冰涼的積水里步履艱難,延年來了,而后是喬年,飽受酷刑之后的兩張臉龐,沖破疼痛沖破腐朽沖破黑暗,綻放出如春天般燦爛的笑容。當下和未來交替著,陰暗和光明交替著,仿佛在時光的通道里,他們以生命的隕落兌現了今日之中國,成為一種壯美的永恒。
? ? ? ?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這似乎只是一道歷史選擇題存在記憶里。此刻,卻終于明白,這是一個個歷史事件環環相扣的推波助瀾,是一種種先進思想相互激蕩的應運而生,是一次次浴血奮戰崛起抗爭的乘勢而為,它們的身后,是穩穩托舉著民富國強崇高使命的堅強的偉大的群體。
? ? ? 凄厲寒風中,衣衫襤褸、貧病交加的難民們正在經受的疾苦深深刺痛著陳獨秀和李大釗,陳獨秀說必須建一個以馬克思主義學說武裝的政黨,不為別的,只為了民眾能像人一樣地生活,能有人的權利、快樂和尊嚴。他們在凜冽的天幕下,蒼涼的荒原里,朝著人民的方向鄭重地舉起右拳,莊嚴地許下了百年的誓言。
? ? ? 這部劇有著讓我意想不到的很回旋的力量,很長時間都排斥著其他年代其他類型甚至是一切的劇。我想,這應該是內心里對那個崢嶸的時代,以及那些前赴后繼為后人披荊斬棘的先烈們的崇敬和告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