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明代最后一位首輔大臣,張居正可以說是一位將自己獻身給國家的功臣,然而這樣一位首輔大臣的結果一場悲涼。現將書中梗概及心中所感整理如下。
張居正少年聰穎過人,很小就沉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申通。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二歲的張居正參加同時,其機敏伶俐深的荊州知府李士翱的憐愛,替他改名為“居正”。
嘉靖十六年(1537年),張居正(十三歲)參加鄉試,已經高中,但湖廣巡撫顧麟期望他多加磨礪,已成大器,故落榜。
嘉靖十九年(1540年),才高氣傲的張居正(十六歲)順利通過鄉試,成為一名少年舉人。顧麟對他十分賞識。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
入選庶吉士,教習中有內閣重臣徐階,成為張居正一生的老師。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張居正(二十五歲)以《論時政疏》系統闡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張。而這并沒有引起明世宗和嚴嵩的重視。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張居正(三十歲)告病請假返還故鄉江陵。休假三年中,讓他更了解了基層的疾苦。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張居正(三十三歲)回翰林院供職。他在苦悶思索中逐漸成熟,模仿老師徐階的行事方式。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張居正(四十歲)進宮右春訪右渝德兼國子監司業,徐階薦張居正為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去世后,徐階起草遺詔,引張居正(四十二)與之共謀。位居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隆慶元年(1567年),張居正(四十三)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隆慶二年(1568年)七月,徐階年邁致仕。次年(1569年),徐階的老對手高拱重回內個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內閣大權。
隆慶五年(1571年),明穆宗在居正等人的力勸下,詔封俺答為順義王。北部邊防穩定。
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崩,年僅十歲的神宗繼位。高拱被打回原籍。居正(四十八歲)在這一年六月擔任首輔。
萬歷元年(1573年)十一月,張居正(四十九歲)上疏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整飭吏治的目的主要是“富國強兵”,這條主張貫穿于他的改革之始終。
萬歷九年(1581年),張居正(四十七歲)下令,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一條鞭法。
萬歷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神宗為止輟朝,贈上柱國,謚“文忠”。后言官彈劾,神宗下令抄家,家屬或餓死或流放。
天啟二年(1622年),天啟皇帝為張居正(逝后40年)復官復蔭。
縱觀這樣一位鐵血首輔,他歷任首輔的10年間,可以說延長了明朝幾十年的國祚,但是仍然不能逃脫功高蓋主之后的悲慘命運。不禁讓我開始懷疑,鞠躬盡瘁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他還活著,看到自己的家人或餓死,或流放,80歲的老母親無棲息之地,會做何感想,還會為了自己的理想抱負窮盡一生不,還會去奔赴政治前景不?
對于家族來講,張居正的一生未必是幸運的一生,但對于國家來講,千千萬萬的人民來講,他們多享受了幾十年的和平和穩定,這是值得慶幸的。也許這就是鐵血首輔之所以名垂千古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