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聽聞幾種教育觀點,引起了我的思考。第一位是名六年級學生家長,他認為孩子要到縣城上初中,縣城教的好,能開發孩子智力,只要智力開發出來,就能考出高分上個好大學,將來有更多選擇,不要再像父母一樣在家種地和打工,沒出息。第二位是一名學困生的家長,她認為小孩笨將來沒出息,對小孩很失望,甚至為孩子的未來憂慮。第三位是名私立學校的老師,她認為學校紀律抓得嚴老師打得狠,做題講題多就能出成績。第四位是網上比較火的某官員提出的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
我認為,選擇教育方式就像穿衣服,不一定名牌就好,凡是適合的就是最好的,這就叫“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自己獨有的過人之處,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天賦所在,創造環境和條件進行培養,比如老師碰到一位口才特別好的孩子,就要在適合的時機,多讓這個孩子鍛煉說的能力。如果班里有具有繪畫天賦的孩子,碰到繪畫的任務就教給這個孩子,并且老師給予指導,這孩子的繪畫天賦就會得到發展,此種情況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相反,家長如果單方面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會耽誤孩子的成長,比如李小龍的父親非要讓小龍上貴族學校,學文化知識,但是李小龍卻對武術感興趣,他父母就是把李小龍的成長道路定反了。幸虧后來李小龍誤打誤撞走上了武術的道路,否則中國就會少了這樣一位武術家。
基于因材施教,所以說有的孩子適合在農村學校學習,因為這種環境,就適合這位孩子成才,如果去了另一種節奏的縣城學校反而不適應。照此觀點,是不是說有極個別的孩子就不適合上學(不上學違反教育法),在學校坐著什么也聽不懂,會影響他的發展,如果不上學直接進社會會發展的更好,當然絕大多數孩子還是在學校學的東西比較系統,有利于孩子的發展。驚聞某所農村私立學校教學方式真是恐怖,棍棒加時間的原始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在這種學校學習真是談不上因材施教,這是在戕害祖國的花朵。這種殺雞取卵式的磨出成績,竟然有很多家長趨之若鶩。
以上提到的開發學生天賦,實施素質教育等非應試教育,應該都是有教育家情懷的老師主動考慮的問題,是一種教育的高級層面,而國家層面考慮的是在現有的國情下,就這樣的師資,僅僅是為群眾提供一種基本的教育,如果群眾需要更高級的教育,你只能自己掏錢購買私立培訓機構或學校提供的個性化教育,西方國家一般也是私立的大學教育質量高于公立的大學。因為國家財力各方面的原因,只是為群眾提供最基礎的教育,就像我國的醫療保險,新農合只是提供一般藥品的并且是有限額的報銷,如果你有錢想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可以自行掏錢去購買服務。教育也一樣,尤其是偏遠農村硬件差師資差與縣城比,極端的不均衡就這樣的條件,只能提供最基本的服務。而2015年農村教育的春天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重新修訂,第十一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國家采取措施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