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外斜風細雨,室內安詳靜謐。這樣的周末,總會惹來萬斛閑愁。
? ? ?好吧,就用文字與生命對對話吧。
? 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是不可被復制的。同樣,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是美麗的,都是有其存在的意義的。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但是很多時候,人們還是不免羨慕別人活得光鮮,抱怨自己生活落魄。
? ?其實,落魄的,不是生活,而是你自己的心態。
? ?記得學心理時,有一個很著名的情緒ABC理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吧。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園的長凳上休息,把你最心愛的一本書放在長凳上,這時候走來一個人,徑直走過來,坐在椅子上,把你的書壓壞了。這時,你會怎想?一定很氣憤吧?覺得他怎么可以這樣隨便損壞別人的東西呢!太沒有禮貌了!
?但是,如果我現在告訴你,他是個盲人,你又會怎么想呢?你一定會馬上原諒他,甚至會非常同情他,為他的生活感到擔憂,覺得自己被他壓壞的那本書根本不值一提。
? ?你看,同樣是他壓壞了你的書這件事,但是前后你的情緒反應卻截然不同,這就說明,在生活中,很多時候,讓我們產生難過、痛苦等情緒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自己的不合理認知——也就是你的慣性心態。
? ?有的人,總是習慣把自己的生活和別人的生活比,比來比去,越比越覺得自己的生活一無是處,于是跑回家拿愛人和孩子撒氣,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破壞你幸福生活的,往往不是別人,恰恰是你自己的心態。
? 其實,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有其不同的利弊。如果你選擇做一個強人,那就勢必要放棄一些休閑和休息,但卻能收獲成長與強大;如果你選擇了悠閑,也就意味著放棄了職場打拼的努力,但卻收獲了心靈的愜意。
? ?生活是無所謂對錯的——每種生活方式都是正確的。這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種生活方式,你不可能一一嘗試,也不應該身體過著這種生活,心里卻向往另一種生活——身體與心靈撕裂的感覺必然是痛苦的。
? 所以,還是應該先問問自己:我要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
? 有時,選擇生活和選擇愛人是一樣的道理,要么選擇自己喜歡的,要么喜歡自己選擇的,也就是說,一定要想辦法讓你正擁有的,成為你喜歡的,這樣你才會幸福。
? 可是,很多時候,人往往會因太貪心而糾結:既想過輕松愜意的生活,又想功成名就錢權兩收。于是,人就開始在兩種生活之間搖擺。先是奮勇向前努力打拼,身心俱疲時又開始懷疑奮斗的意義,于是全盤否定自己之前的生活,開始休閑娛樂不思進取。
? ? 智者只堅定地做自己。
? ?蒲松齡的茶棚,接待了多少趕考的仕子。但蒲松齡沒有為科舉考試狀元舉人所動,只是要求他們留下一個故事,于是有了《聊齋志異》。
? ? 陶淵明生活的那個時代,多少人對升官發財夢寐以求(現在好像也是這樣哦),惟獨陶淵明“種豆南山下”,每天“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偶爾休息,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沒有人知道,是當時吃肉喝酒為公事而頭疼的縣令幸福,還是在田間勞作在東籬采菊的陶潛幸福。
? 或許,只要那種生活方式是自己喜歡的,便都是幸福。
? ?或許,不違背自己的內心,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此生不問別人,只做自己,便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