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成熟?很多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想讓自己更加成熟一點。今天聽到羅振宇的一期關于“成熟”的節目,他說:成熟就是對小概率事件接受程度比較高。所謂見多識廣,見怪不怪的時候。我們小的時候做了一件違反規則的事情,長輩們可能會說:呦,孩子長大了,成熟了。其實,這些概念混淆了成熟與世故。這不是成熟,而是世故。城府深的人對社會上的小概率事件都會見怪不怪,他們能夠理解這些人做這些事情的原因,甚至自己還會采取相應的措施。
而成熟其實是跟自己的成長過程息息相關的。從開始上學前班開始,雖然那時候我們很多人不知道為什么要去上學,慢慢的我們的意識就是上小學就是為了上高中,而上高中就是為了上大學,而只有上了大學我們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很多人按照這樣的邏輯走了二十多年。在我上大學的時候,認識一個同年級的校友,他學習上進,每天依然像高中的時候那么努力,每天早早起床背單詞。
可突然有一天他找到我說:他對自己感到特別的迷惘,我為什么每天要起這么早呢。我可以像別人一樣睡個懶覺,然后到鄰近上課鈴響起,才拖拖沓沓的起床上學。而等我們再次見面的時候他告訴我說:哎朋友,我終于知道我將來做什么了,我要當一名老師!那時候我看著他說:恭喜你啊,在這個迷迷茫茫的大學里面竟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而那個時候的我卻早已經放棄了努力,心里面還在想:老師有什么好做的!不過他至少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了。
按照之前上學的邏輯,上完大學我們就真的沒什么事可做了。就連大學也沒人要我們做什么,不照樣活得好好的嗎?大學往往是我們很多人的一個分水嶺。但當時卻未必能明白,四年大學的思維模式與之前十二年的教育完全不一樣,我們習慣了,通過考試來加深對知識的記憶,我們習慣了接受學校給我們的一切考試和任務,卻還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一切是為什么。而大學卻是思考我們為什么學習,為了什么區學習的關鍵時期。
我那個朋友想明白他為什么要早起的時候,對于他來說這就是成熟了。當我們想明白了為什么要上大學,怎樣上大學的時候,我們也就成熟了;當教育家想明白了為什么要辦大學的時候,社會也就成熟了;當買房的人想明白了房價為什么如此奇怪的時候,人們也就理性,變成熟了。
成熟其實是階段性的,它會伴隨我們的一生。我們在大學里都會聽說和覺得,進了大學其實就是進了半個社會了。可是大學遠遠沒有社會這般殘酷。走進真正的社會才是自己真正開始獨立的時刻。在這個時候,你所遇到的事情不僅僅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都要自己去處理。而處理這些事情大學顯然教不了我們。
走進真正的社會,會突然發現,真正懂自己的人竟然是銷售員。真正關心自己的竟然是地鐵報務員。與你結緣的竟然是社會上種種的套路。才會發現社會這水真渾真深。
這個階段是很多人真正醒悟的階段,也就是我們又成熟了一點。這個階段自己經歷了許多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挫折,明白了社會的種種,為了生存,原來做什么事情的人都有。這個階段的成熟卻是要付出代價的。當然如果此前就能想明白自己的行為,到了社會會少走許多的彎路。
長大容易,成熟不易。江疏影在一次演講中說:成熟就是逼迫自己主動的過程,主動去索取,主動去學習,主動去工作。在衣食無憂甚至正紅火的江疏影卻選擇退出娛樂圈,出國留學。而出國留學對她來說重要的不是在學校學了什么技能,而是一個人在外國學會了如何獨立生存。《小別離》的小朵朵,最終選擇出國的一個理由就是無論這條路怎么樣,她都要自己做決定。自己做決定意味著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不再放任自流。
無論是什么樣的原因,經歷過了生存危機,也就明白了所經歷過的一切。人生的道路還很長。前面的危險和激情刺激也都未可知,為了這精彩的人生,發奮圖強,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