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閱讀于潔老師的《努力做最好的班主任》中的第二輯——好關系勝于好管理。
于老師說:“很多老師把工作是否成功立足在是否立言、立功、立德上。我認為,立情才是教師成長與班級管理的最高意境,因為心通了,情近了,教育也就成功了。”
這個心通,這個情近,再次讓對所謂的成功教育陷入了沉思。
本學期接了一個新班,并且是六年級,紀律差,成績差,習慣差,可以說學生中所有的壞毛病都可以在這里“完美”呈現。
行為和習慣可以一眼看穿,成績差需要需要評價。我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低對部分學生的高估,最后的慘狀是六年級水平測評降到了一年級的測評,還不是很理想。說的白了,六年級中測驗,除了瞎胡寫,啥都不會,期中考試一位數占八位學生。
對于這樣的成績,我沒有激動,因為我知道這是必然的結果。如果一個學生沒有學習的態度,教育對TA而言就是灰暗的,也是白費的。
考試過后盡管我有思想準備,還是為了這樣的成績心情低落很久。有天晚上我給北京名師華應龍老師發了一條微信。
“華老師,我想請教您一個問題,我今年到了一個新的學校,接了一個新班六年級,數學成績很差很差。期中考試時,八位學生一位數,如果沒有蒙對選擇題和判斷題,就是“雞蛋”。我想改變他們,但不知道如何改變,也無從下手,請您指教。”
華應龍老師給我了這樣回復:“補差先補情。”
一個“情”字貫穿了教育教學中生命線。一直都有人說,要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只有喜歡你這個老師,才會喜歡你教的學科,只有喜歡唯有未來。但是喜歡從何而來?還不是一個“情”嗎?
今日讀于潔老師的書,看到這一句話:心通了,情近了,教育就成功了。我就立馬想到了和平易近人的華應龍老師,在北京國家圖書館那次邊走邊談,有一句話至今我還記得“和學生拉近關系,就好了。”
教育是相通,也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共情”。
臺灣作家楊子在《紅粉知己》一文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人生以立言、立功、立德為榮,其實,立情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能愛與被愛,生命就如花朵之開放,燦爛繁華,固不免終于凋謝褪消,也是不枉不朽了。
由此想到目前的教育現狀:大量的教師在職業生涯中出現的偏差:以立言、立功為榮,以立德為最高境界與追求。跟隨名師的腳步,我越來越覺得,立情才是教師成長與班級管理的最高意境。
寫到這里我想到了張文質老師提出的“生命化教育”。還有21世紀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老師的教育觀點:讓生命舒展的教育。
教育是服務于人的,但不要讓教育成為傷害人的工具。